总是消化道出血怎么回事儿
总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消化道疾病(如溃疡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肿瘤、炎症性肠病)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管性疾病);诊断方法有临床表现观察(观察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影像学检查(腹部CT、血管造影);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调整饮食)、止血治疗(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病因治疗(针对消化道疾病和全身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1.消化道疾病因素
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是常见病因。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例,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可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溃疡侵蚀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研究显示,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因溃疡病导致的占比较高。胃溃疡的形成则与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等多种因素相关,当溃疡累及血管时引发出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溃疡病导致出血,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患病风险略有不同,比如男性可能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加溃疡病发生概率进而增加出血风险。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管壁薄,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往往较急、量较大。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的肝硬化患者都可能面临此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肝硬化发生率上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差异,但一旦发生肝硬化都可能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导致出血。
肿瘤: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周围血管,引起出血。例如胃癌,随着肿瘤的进展,癌组织侵犯血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黑便甚至呕血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患消化道肿瘤的概率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风险略有增加,男性和女性患不同消化道肿瘤的概率也有差异,如胃癌男性相对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一些。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炎症侵蚀肠壁血管可导致出血。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食是否健康等可能影响其发病及出血情况,女性和男性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上无明显特定性别差异,但病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2.全身性疾病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还有血友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功能障碍,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不同年龄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情况,儿童患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概率和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女性和男性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病种类和概率上可能因疾病类型而异,如某些贫血性疾病可能在女性中因生理周期等因素有不同表现。
血管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壁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可累及消化道导致出血。这类疾病多有遗传倾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在患病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但疾病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血管病变程度不同而不同。
总是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呕血、黑便、便血等。呕血的颜色可反映出血的速度和部位,若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多,呕血可呈鲜红色;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后,呕血可呈咖啡色。黑便多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表现为柏油样便。便血则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可表现为鲜血便(出血部位较靠近肛门)或暗红色血便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等问题,家长需更细致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的面色苍白、哭闹不安等与出血相关的表现。
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消化道出血时,由于失血,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表现。通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例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00次/分钟,往往提示存在较明显的失血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生命体征基础值不同,儿童的正常心率和血压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贫血程度。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会降低,红细胞计数也会相应减少。通过定期复查血常规,可以动态观察贫血的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随年龄变化,如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若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查找出血的全身性病因。不同年龄人群的凝血功能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凝血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其凝血指标与成人不同。
3.内镜检查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病变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病变,并可在必要时进行活检。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对于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更谨慎的操作和准备。
结肠镜: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病变,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以发现结肠息肉、肿瘤、炎症等病变导致的出血。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情况和准备工作有所不同,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要根据年龄和病情进行适当的麻醉等准备。
4.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对于一些消化道肿瘤等病变,腹部CT可以帮助了解病变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对于肠道肿瘤,腹部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是否有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根据年龄进行适当调整,儿童对辐射更敏感,需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血管造影:对于一些血管性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如血管畸形等,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血管病变情况。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出血原因时考虑使用。
总是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出血风险。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在家长的看护下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因过度活动加重出血或导致其他意外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呕血、黑便等情况的变化。对于儿童,要更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禁食或流质饮食:根据出血情况调整饮食,少量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流质饮食,大量出血时需要禁食。禁食期间需要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可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进行。儿童在禁食或流质饮食时,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营养需求调整补液方案。
2.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根据出血原因使用相应的止血药物。例如,对于溃疡病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从而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以止血。不同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来选择,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内镜下止血:在胃镜或结肠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对于溃疡出血可进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血管、注射药物止血等;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进行套扎治疗等。内镜下止血需要专业的操作技术,不同年龄患者内镜下止血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内镜下止血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术后更密切的观察。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血管性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可通过介入栓塞出血血管进行止血。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其适应证和风险。
3.病因治疗
针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如果是溃疡病导致的出血,需要进行规范的抗溃疡治疗,包括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疗程要足够,以防止溃疡复发再出血。如果是肿瘤导致的出血,需要根据肿瘤的情况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早期胃癌可考虑手术切除,而晚期胃癌可能需要综合治疗。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病因治疗方案不同,儿童肿瘤的治疗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耐受情况。
针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需要治疗原发的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进行提升血小板等治疗;如果是血管性疾病导致的出血,需要针对血管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以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