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通过FAST原则等快速识别,借助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神经保护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要防治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早期康复介入,且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表现及处理有差异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评估与诊断
1.快速识别: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典型症状来初步判断,可借助FAST原则(Face脸部下垂、Arms手臂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及时就医)快速识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会影响症状表现,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但仍需高度警惕。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可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病变,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对于确定梗死部位、范围等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差异,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需在发病4.5小时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应用,年龄较大患者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其原理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不同年龄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和效果有一定差异。
2.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适用于符合相应时间窗和影像学指征的患者,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能是有效的再灌注手段,年龄、基础病史等会影响治疗决策和预后。
三、神经保护治疗
1.药物选择: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其通过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不同,需考虑个体情况。
四、并发症防治
1.肺炎:对于卧床患者需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翻身拍背等,年龄较大或有基础肺部疾病患者更易发生,需积极预防和治疗。
2.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肢体活动等预防措施,对于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重视,防止血栓形成及相关并发症。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言语康复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对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