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哪些中成药
三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颗粒药物,气滞胃痛颗粒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苏颗粒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阴虚胃痛颗粒养阴益胃缓急止痛,适用于胃阴不足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且各有不同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一、气滞胃痛颗粒
1.作用机制:其主要成分有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等,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通过调节胃肠运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等方式,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胃脘胀痛等症状,相关药理研究表明其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减轻反流刺激。
2.适用情况:适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属肝郁气滞证者,常见症状为胃脘胀满、疼痛,痛连两胁,嗳气后疼痛减轻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只要符合肝郁气滞证表现均可考虑使用,但需注意孕妇慎用,因为其成分可能对子宫有一定影响,有相关病史如胃溃疡等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也可使用,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胃苏颗粒
1.作用机制:由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组成,能理气消胀、和胃止痛,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等发挥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显示其能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少反流发生,研究发现它可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适当升高,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2.适用情况: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属气滞型者,表现为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等,各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应用,不过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其中可能含影响血糖的成分,有消化系统基础病史如慢性胃炎等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也可选用,使用时需关注自身症状变化。
三、阴虚胃痛颗粒
1.作用机制:主要成分有北沙参、麦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甘草等,能养阴益胃、缓急止痛,通过滋阴润燥、调节胃液分泌等起作用,研究表明其可改善阴虚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黏膜状况,减轻炎症反应,对胃液酸碱度等有一定调节作用,有助于缓解因阴虚火旺导致的烧心、反酸等症状。
2.适用情况:适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属胃阴不足证者,症状如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若有阴虚表现更适合,儿童应慎用,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脾胃功能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有慢性胃病病史且属胃阴不足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考虑使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胃部症状及阴液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