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肛裂
肛裂的发生与肛管压力异常、解剖因素、外伤因素和感染因素相关。肛管压力异常时便秘人群等易因压力大致肛管皮肤撕裂引发肛裂;肛管解剖结构特点如肛尾韧带坚韧等易致后壁撕裂,婴幼儿也因解剖不完善易患;外伤因素包括便秘致干结粪便机械损伤肛管及医源性操作不当损伤;感染因素如肛管周围炎症蔓延等可使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致肛裂,糖尿病患者等易感染增加肛裂风险,儿童不注意卫生也易引发感染致肛裂。
一、肛管压力异常
正常情况下,肛管压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能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等功能。当肛管压力异常增高时,比如便秘患者,由于长时间排便困难,需要用力排便,这会使肛管局部承受过大的压力,容易导致肛管皮肤撕裂,进而引发肛裂。研究表明,便秘人群肛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长期的便秘使粪便干结,排便时对肛管的机械性损伤风险增加。而对于一些盆底肌肉功能失调的人群,也可能存在肛管压力异常情况,同样会增加肛裂发生的可能性。
二、解剖因素
肛管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也与肛裂的发生密切相关。肛管外括约肌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相对坚韧,伸缩性差,当排便时,肛管后壁承受的压力较大,这一区域就容易发生撕裂。此外,肛管的齿状线附近血管分布等解剖特点,使得该部位组织相对脆弱,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受损而引发肛裂。婴幼儿由于肛管发育尚不完善,也相对容易出现肛裂情况,这与他们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三、外伤因素
1.便秘相关外伤:如前面所提及,长期便秘导致的干结粪便排出时对肛管的机械性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因素。在排便过程中,干结的粪便强行通过肛管,会直接撕裂肛管皮肤,尤其是肛管后壁,从而引发肛裂。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不良的排便习惯,比如长时间憋便等,也容易因干结粪便导致肛管损伤进而引发肛裂。
2.医源性外伤:在一些医疗操作中,比如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等,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损伤肛管皮肤,从而引发肛裂。不过这种医源性的肛裂相对较少见,但在操作时需要规范进行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老年人等体质较弱或肛门局部有基础病变的人群,医源性外伤引发肛裂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因为他们的肛管组织可能更为脆弱。
四、感染因素
肛管部位的感染性疾病也可能与肛裂的发生有关。例如肛管周围的炎症,如肛窦炎等,炎症蔓延可累及肛管皮肤,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损伤且不易愈合,进而发展为肛裂。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肛管部位的感染,从而增加了肛裂的发生风险。而儿童如果不注意肛门局部卫生,也可能引发肛管周围感染,增加肛裂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