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包括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注意事项。手术适应证有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伴感染、胰腺脓肿等;手术方式包括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胰腺引流术、胆道手术等;术后需监测支持治疗、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不同处理。
一、手术适应证
1.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在明确胆道梗阻或感染等情况时需手术。如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等导致梗阻,且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等手术,以解除胆道梗阻,防止胰腺炎复发及进一步恶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选择需综合考虑其身体耐受等情况,儿童患者需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坏死性胰腺炎伴感染:当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引流感染灶,降低感染扩散等风险,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耐受性上可能因身体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但主要还是基于病情本身。
3.胰腺脓肿:形成胰腺脓肿时需手术引流,手术可有效排出脓液,控制感染蔓延,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等)的患者,手术前后需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需在围手术期控制基础病,保障手术安全。
二、手术方式
1.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适用于坏死性胰腺炎伴感染等情况,通过手术彻底清除胰腺及周围坏死组织,减少炎症介质吸收,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对周围组织过度损伤。
2.胰腺引流术:包括胰周引流等,通过引流来排出胰周渗液等,防止积液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及护理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如儿童患者的引流管护理要注意避免感染及管路堵塞等问题。
3.胆道手术: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等,针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解除胆道梗阻因素,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需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减少胆道疾病复发可能,有基础病史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病相关指标。
三、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1.监测与支持治疗: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腹部情况等。给予营养支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保证足够的营养以促进生长发育恢复,成人患者也需根据病情调整营养摄入。
2.感染控制: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控制可能的感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严格预防感染,注意切口护理等。
3.并发症防治:注意防治如出血、胰瘘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病史患者,要特别关注基础病对并发症发生及治疗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