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脑出血的病人不用止血药
脑出血病人不用止血药是因为出血机制因素使止血药难阻已形成的出血、有再灌注损伤风险、有增加脑疝等并发症风险,而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有出血倾向基础疾病患者使用止血药风险更高需特别注意不轻易使用。
一、脑出血病人不用止血药的原因
(一)出血机制因素
脑出血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溢,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单纯使用止血药往往无法有效阻断已形成的脑血管破裂出血。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因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等病变,血管壁脆弱,在血压波动时破裂出血,此时止血药不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壁来阻止继续出血,其作用有限。从病理角度看,止血药难以针对这种因血管结构病变引发的出血起到关键的制止作用。
(二)再灌注损伤风险
使用止血药可能会导致脑血管局部血液凝固,进而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相关问题。当脑血管破裂出血后,局部血流受阻,机体自身有一定的代偿和修复机制,若使用止血药人为促进血液凝固,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再灌注过程,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比如有研究表明,不当使用止血药可能使原本因出血暂时缺血的脑组织在试图恢复血流时遭受更严重的损伤,影响神经功能的预后。
(三)脑疝等并发症风险
对于一些脑出血量较大的病人,使用止血药可能增加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脑疝是脑出血严重的并发症,当脑出血后颅内压力分布不均衡时容易发生。止血药的使用可能干扰颅内的压力平衡调节,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从而促进脑疝的形成。例如,大量脑出血时,颅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正常脑组织受压移位,此时使用止血药不利于颅内压力的合理调控,增加了脑疝发生的可能性,而脑疝一旦发生,会严重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使用止血药。
二、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其脑血管本身处于相对脆弱且功能不佳的状态。在脑出血时,使用止血药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如上述的再灌注损伤、脑疝等风险相对更高。而且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止血药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在体内蓄积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对于老年脑出血患者,不轻易使用止血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其整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二)儿童患者
儿童脑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的脑血管结构和代偿能力与成人有差异,使用止血药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潜在影响。儿童的肝酶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止血药的代谢途径和成人不同,使用后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对于儿童脑出血患者,严格遵循不轻易使用止血药的原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合理治疗措施来处理脑出血相关问题,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三)有出血倾向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本身就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出血倾向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发生脑出血时,使用止血药可能不仅无法有效针对脑出血进行治疗,还可能因为止血药的使用进一步干扰其原本异常的凝血状态,导致更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这类患者发生脑出血时,需要特别谨慎评估止血药的使用,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脑出血本身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止血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