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是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大小不等;病因有炎症刺激、遗传、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及其他疾病影响等;临床表现有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诊断靠直肠指检、内镜检查;治疗有内镜下切除和手术切除;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肠道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肛门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大小不等,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达数厘米。
二、病因
1.炎症刺激:肠道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如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等,可引起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长期的炎症环境会持续刺激局部组织,促使息肉生长。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与肛门息肉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癌变风险极高。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对肠道黏膜刺激增多,容易诱发肛门息肉;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肛门息肉的发生几率。
4.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成年人相对儿童更容易患肛门息肉,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虽无绝对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习惯等因素可能会使个体发病有差异。比如中老年男性若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患病风险可能相对有所变化。
5.其他疾病影响:某些肠道疾病的长期存在可能继发肛门息肉,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刺激肠道黏膜也可能导致息肉形成。
三、临床表现
1.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常附在粪便表面。若息肉较大,偶尔也可出现较多便血情况。儿童患者出现便血时需特别注意,因为可能与肛门息肉等疾病相关,要及时排查。
2.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作用,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息肉脱出后可自行回纳,大的息肉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完全回纳。
3.肠道刺激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肠道刺激症状,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初步发现距肛门较近的息肉。但对于位置较高的息肉,直肠指检可能无法触及。
2.内镜检查:
肛门镜或乙状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直肠、肛管部位的息肉情况,能看到息肉的大小、形状、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炎症性还是腺瘤性等,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结肠镜检查:对于怀疑全结肠有息肉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它可以观察整个结肠的情况,发现结肠内的息肉病变。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通过内镜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等,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2.预防: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降低肛门息肉的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及时治疗慢性肠道炎症等疾病,控制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减少对肠道黏膜的长期刺激。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