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控制血糖、调控血压)、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脂、控制危险因素),各治疗环节需综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个体情况进行相应操作以改善预后、预防复发等。
一、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注意防止误吸。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生命体征波动更明显,需更细致监测;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要格外关注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维持。
2.控制血糖:高血糖和低血糖均会加重脑梗死患者的脑损伤,应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为7.0~10.0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根据病情调整降糖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要兼顾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危害。
3.调控血压: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压升高常见,一般不急于降压,应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发病时间等综合判断。通常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考虑谨慎降压,降压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老年人对血压波动耐受性差,降压更需平稳适度。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等,需在发病4.5小时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尿激酶等)进行评估,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要注意,有出血倾向、近期有严重出血事件等患者禁忌溶栓,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的风险和获益需综合权衡,比如老年患者溶栓需更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2.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特定时间窗内(如静脉溶栓禁忌或失败等情况)可考虑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通过导管直接接触血栓进行溶栓或机械去除血栓,恢复血管再通。该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血管条件等要求较高,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受益情况不同,需多学科评估。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保护神经细胞,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药物的具体疗效需依据临床研究证据,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
四、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能受损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循序渐进,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五、二级预防
1.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梗死复发。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风险和获益需评估,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要考虑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等。
2.控制血脂: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等控制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需控制在1.8mmol/L以下,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血脂控制目标可能调整,他汀类药物可能有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
3.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老年女性可能更需关注骨质疏松等相关问题,在运动等方面要避免受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