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能在胃内生存并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损伤胃黏膜,糖皮质激素会抑制胃黏液分泌等;酒精刺激,长期大量饮酒直接损伤胃黏膜;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和严重感染会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胃反流,其内容物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不良饮食习惯人群易出现。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糜烂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还能诱导炎症反应,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导致糜烂性胃炎的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Hp感染率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感染率相对较低,但也有相关报道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可能逐渐上升;男性和女性在Hp感染率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感染率可能不同,例如卫生条件较差、聚餐频率高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等,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不同年龄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受到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且不注意胃黏膜保护的人群风险更高。
2.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诱发糜烂性胃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黏液分泌、减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儿童使用需尤其谨慎,因为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女性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关注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影响以及对胃黏膜的潜在风险,有相关病史者如本身有胃部基础疾病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更易引发糜烂性胃炎。
三、酒精刺激
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可破坏胃黏膜的脂质层,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不同年龄饮酒对胃黏膜的影响不同,年轻人可能因社交等原因大量饮酒,对胃黏膜的损伤更易被忽视;生活方式中长期酗酒者是糜烂性胃炎的高危人群,男性和女性在长期大量饮酒后,胃黏膜损伤的机制类似,但可能因个体差异在症状表现上略有不同。
四、应激因素
1.严重创伤:如重大交通事故、严重的外伤手术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不同年龄的创伤患者,儿童在严重创伤后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有基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创伤应激下,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可能更高。
2.严重感染:当机体遭受严重感染时,如败血症等,细菌毒素等可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糜烂。不同年龄的感染患者,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低下,在严重感染时更易并发糜烂性胃炎;女性在感染时,若合并有一些特殊生理状态,如孕期感染等,对胃黏膜的影响需特别关注。
五、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汁、胰液等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过饱、餐后立即平卧等人群,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进而增加糜烂性胃炎的发病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个体的反流程度可能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等因素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