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要不要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治疗需分情况,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者、计划长期服质子泵抑制剂者需治疗;无症状携带者、老年患者(≥75岁)一般可不治;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治疗谨慎,孕妇权衡后定,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方案。
一、需要治疗的情况
1.消化性溃疡患者:无论溃疡是活动期还是愈合期,有无并发症,都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清除幽门螺杆菌可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率。例如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经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溃疡愈合率显著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是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素,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MALT淋巴瘤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有可能使淋巴瘤得到缓解。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淋巴瘤病灶会缩小甚至消失。
3.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如腹痛、腹胀、早饱等。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多项临床观察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4.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者:长期服用PPI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胃部疾病的风险增加,所以这类患者通常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PI的治疗效果,且持续感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胃部病变。
二、一般不需要治疗的情况
1.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携带者: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由于个体差异,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严重后果。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预期寿命较短的无症状幽门螺杆菌携带者,进行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超过获益,此时一般不建议进行治疗。例如一位80岁且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老人,其身体状况难以耐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可不进行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
2.老年患者(年龄≥75岁):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且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对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治疗风险和获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基础健康状况良好,可考虑在充分沟通风险后进行治疗;若基础状况较差,则可能倾向于不进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需要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难以奏效的情况。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评估后决定是否治疗,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治疗需要谨慎权衡。一般来说,除非有明确的适应证,否则孕妇不优先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因为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需要充分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在与孕妇充分沟通后再做决定。
3.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肾功能不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考虑治疗时,需要调整药物方案,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肾功能,不合适的药物选择可能加重肝肾功能损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肝肾功能的具体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