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及治疗
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包括突发左下腹或左下腹部痉挛性腹痛、多数伴腹泻(大便可为稀便等,特殊时期或有肠道基础疾病者表现不同)、常见便血(轻重不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支持治疗如禁食等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有抗感染及其他药物等,需依个体情况选药)、手术治疗(肠坏死等保守无效时考虑,需评估老年等特殊患者风险),其诊断和治疗需综合多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以改善预后。
一、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
(一)腹痛
多为突发的左下腹或左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这是因为缺血导致肠道平滑肌缺血缺氧,引起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疼痛。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腹痛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肠道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腹痛表现可能也较突出。
(二)腹泻
多数患者伴有腹泻,大便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血便。肠道缺血影响其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出现腹泻症状。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与非特殊时期有所不同,需特别关注。有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腹泻表现可能更复杂,需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
(三)便血
是常见症状之一,轻者可为粪便表面带血,重者可出现大量便血。这是由于缺血导致肠黏膜损伤、溃疡形成,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老年患者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便血情况可能更需谨慎处理,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大量便血可能导致贫血等更严重的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发生缺血性结肠炎便血时,需考虑到失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时评估和处理。
二、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等,以减轻肠道负担,让肠道得到休息。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需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支持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情况,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补充营养时需注意血糖的控制,避免高血糖影响病情恢复。
改善循环: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等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比如使用某些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增加肠道的血液灌注。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时需谨慎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度下降。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改善循环药物时需评估出血风险,防止加重出血情况。
(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存在肠道感染的迹象,可适当使用抗感染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感染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毒副作用的药物。孕妇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保护肠黏膜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定。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三)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患者出现肠坏死、穿孔、大量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风险可能较高,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极大,需谨慎评估是否进行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总之,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