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是什么病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或开始即为慢性过程。病因有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囊排空障碍等。病理改变为胆囊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及右上腹轻度压痛等体征。诊断依据病史、症状及B超、CT等辅助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饮食调整、药物)和手术(症状反复发作等时考虑)。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女性、儿童及有基础病史者各有不同情况需注意。
一、病因
1.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可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囊的慢性炎症反应。结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进一步加重炎症。
2.细菌感染:部分患者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肠道细菌经胆管逆行感染胆囊,或血行感染等,但相对胆囊结石导致的慢性胆囊炎而言,比例相对较低。
3.胆囊排空障碍: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因素导致胆囊排空障碍,胆汁淤积,也可引发慢性胆囊炎。
二、病理改变
胆囊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纤维组织增生,胆囊黏膜可能有萎缩等改变,胆囊与周围组织可能有粘连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消化不良:可出现腹胀、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与胆囊的消化功能减退有关。
其他: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2.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墨菲征可呈阳性(但不如急性胆囊炎时典型)。
四、诊断
1.病史:有反复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相关病史,尤其是有胆囊结石病史者。
2.症状:根据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结石等情况,有助于诊断慢性胆囊炎。
CT或MRI检查: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结构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进食高脂、油腻食物,以减少对胆囊的刺激,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有助于改善胆囊的功能。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胆囊结石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女性人群: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胆囊的功能,增加慢性胆囊炎发作的风险。妊娠期间发生慢性胆囊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药物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必要时手术需充分权衡利弊。
3.儿童人群:儿童慢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的胆囊发育异常或胆道畸形等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尽量优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对身体的影响需要充分评估。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炎症的控制和伤口的愈合(若需手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