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包括叶酸缺乏(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加)和维生素B缺乏(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转运和利用障碍),其他原因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有药物因素(抗代谢药、苯妥英钠影响)和疾病因素(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影响)
一、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的原因
1.叶酸缺乏
摄入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是常见原因,如婴儿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饮食中长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或儿童长期偏食、挑食,会导致叶酸摄入不足。例如,母乳中叶酸含量约为50μg/L,而牛奶中叶酸含量仅为10μg/L,若婴儿长期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叶酸摄入不足,婴儿就易出现叶酸缺乏。成人长期酗酒也会影响叶酸的摄入与代谢,酒精会干扰叶酸的吸收和利用,增加叶酸缺乏的风险。
吸收障碍:某些疾病会影响叶酸的吸收,如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糜泻等肠道疾病,可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叶酸在肠道的吸收。此外,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扑米酮等)、口服避孕药等,也可能干扰叶酸的吸收。
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幼儿、青少年,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若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叶酸,就容易发生缺乏。例如,妊娠期妇女由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叶酸需要量比非妊娠期增加1-2倍,如果摄入不足,就易引发大细胞性贫血。
2.维生素B缺乏
摄入不足: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维生素B摄入不足,婴儿可因母乳中维生素B含量低而缺乏。老年人牙齿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素食等也可导致维生素B摄入不足。例如,长期素食者由于其饮食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维生素B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易出现维生素B缺乏。
吸收障碍:内因子缺乏是导致维生素B吸收障碍的常见原因,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患者体内存在抗内因子抗体,使内因子不能与维生素B结合,从而影响维生素B在回肠末端的吸收。此外,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也可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因为胃内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参与维生素B的释放,而肠道是维生素B吸收的主要部位,胃肠道疾病会破坏其正常的释放和吸收过程。
转运和利用障碍: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影响维生素B的转运和利用,如转钴胺素Ⅱ缺乏症等,导致维生素B不能正常运输到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进而引起大细胞性贫血。
二、其他原因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
1.药物因素
抗代谢药:如甲氨蝶呤等,它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DNA的合成,导致大细胞性贫血。这类药物常用于肿瘤治疗等,长期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因为其可能引发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苯妥英钠: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干扰维生素B的代谢,影响其在体内的利用,进而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对于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患者,应定期检查维生素B水平,必要时进行补充。
2.疾病因素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可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的代谢、储存和利用。肝脏是叶酸储存的重要场所,也是维生素B代谢相关酶合成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会导致叶酸和维生素B的代谢紊乱,从而引发大细胞性贫血。例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同时肝脏对叶酸和维生素B的代谢功能下降,易出现大细胞性贫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可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甲状腺素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细胞分裂速度减慢,骨髓中红细胞成熟受阻,导致大细胞性贫血。研究表明,约20%-30%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会出现大细胞性贫血,补充甲状腺素治疗后,贫血情况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