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四大并发症
脑出血后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如肺部感染与误吸、卧床等有关,需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激性溃疡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等有关,要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等有关,需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等;中枢性高热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先物理降温等。
一、肺部感染
1.发生机制:脑出血患者常因神志不清,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导致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易误吸入气道;长期卧床使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加之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肺部感染。例如,有研究显示,约40%-50%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数天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相关表现。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降低,更易发生肺部感染;长期吸烟的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受损,清除异物能力下降,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脑出血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更高。
3.应对措施: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利于呼吸及痰液引流;定期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胸部影像学等,早期发现肺部感染并及时处理。
二、应激性溃疡
1.发生机制:脑出血后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同时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应激性溃疡。临床研究发现,重症脑出血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可高达30%-50%。
2.影响因素:脑出血病情越严重,如出血量较大、昏迷程度深的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风险越高;长期使用某些影响胃黏膜的药物(虽本文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但需知晓此关联)等也可能增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几率。
3.应对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
1.发生机制:脑出血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同时,血管内皮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受到损伤,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来说,脑出血后1-2周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液流速相对较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肢体活动严重受限的患者,如完全瘫痪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更高;有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脑出血后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3.应对措施: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如按摩下肢、进行关节屈伸活动等;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可使用间歇气压压迫装置等物理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
四、中枢性高热
1.发生机制:脑出血累及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中枢性高热。通常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
2.影响因素:脑出血部位若涉及体温调节中枢相关区域,如丘脑、下丘脑等,发生中枢性高热的可能性增大;出血量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3.应对措施: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冰袋、冰毯等进行降温;对于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辅助降温,但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体温变化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更应谨慎处理,优先采用温和的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降温方式。对于老年患者,因其机体代谢相对缓慢,降温过程中需注意保暖,防止因降温过度引起其他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