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早产儿贫血的病因包括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相关。红细胞生成不足有宫内铁储备不足、维生素E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及生后生长发育快、多器官功能不成熟等因素;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血型不合溶血、感染因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膜异常等;失血相关有医源性失血、胃肠道失血及其他部位失血等。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相关病因
1.宫内铁储备不足:早产儿从母体获取铁的时间主要在妊娠晚期的最后3个月,若早产儿胎龄过小,妊娠晚期宫内铁的转运不足,会导致体内铁储备明显少于足月儿。例如,有研究显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其体内铁储备量仅能满足生后2-3个月的造血需求,而足月儿可满足4-6个月。
2.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维生素E吸收能力差,且体内维生素E储存量低,容易出现维生素E缺乏,进而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与稳定。研究发现,维生素E缺乏的早产儿,红细胞膜容易受到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3.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分泌,可刺激骨髓红系造血。早产儿肾脏发育相对不成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量较足月儿少,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一般来说,早产儿出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水平低于足月儿,使得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4.其他因素:早产儿生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迅速增加,但骨髓造血功能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快速生长对红细胞的需求。同时,早产儿常存在多器官功能不成熟的情况,如肝功能不成熟可能影响一些造血相关物质的代谢,也会对红细胞生成产生不利影响。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相关病因
1.血型不合溶血:若早产儿与母亲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例如,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
2.感染因素: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体内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介质会破坏红细胞。例如,败血症时,病原体及其毒素可直接或间接损伤红细胞膜,使红细胞破坏增加。有研究表明,感染的早产儿红细胞破坏率明显高于无感染的早产儿。
3.红细胞酶缺陷:某些红细胞酶缺乏可导致红细胞容易被破坏。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由于G-6-PD是红细胞磷酸戊糖途径抗氧化酶系统的关键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易受氧化损伤而破坏。早产儿由于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此类酶缺陷相关的红细胞破坏。
4.红细胞膜异常:早产儿红细胞膜结构或功能异常也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红细胞膜存在缺陷,使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早产儿若存在红细胞膜异常相关基因缺陷,发生红细胞破坏过多的风险增加。
三、失血相关病因
1.医源性失血:早产儿在出生后常需要进行多项有创检查,如频繁采血进行血常规等检测,每次采血虽量少,但多次累积可导致失血。此外,一些治疗操作,如换血疗法等,也可能引起失血。例如,为诊断或监测病情,对早产儿进行频繁的微量采血,若采血次数过多或采血量相对较大,就可能导致贫血。
2.胃肠道失血: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可能存在胃肠道出血的情况。例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引起失血。另外,早产儿凝血功能相对较差,也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从而导致贫血。
3.其他部位失血:如颅内出血等,血液从颅内流出,也会导致失血,进而引起贫血。颅内出血在早产儿中并不少见,尤其是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后血液丢失可造成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