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运动症状有震颤(常首发,呈“搓丸样”动作)、肌强直(分“铅管样”和“齿轮样”)、运动迟缓(精细动作困难)、姿势平衡障碍(早期摆臂减小、拖曳,晚期易跌倒);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嗅觉减退、肢体感觉异常)、睡眠障碍(失眠、快速眼动期行为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多汗等)、精神障碍(抑郁、焦虑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及青少年罕见,需全面检查;孕妇诊断治疗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人需家人关心照顾防意外;有家族遗传史者应定期体检。
一、运动症状
1.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示指呈“搓丸样”动作,频率为46Hz。震颤可逐渐扩展至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下颌、口唇、舌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手部震颤,需格外警惕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
2.肌强直: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肌强直可导致患者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有过脑部外伤史的人群,若出现肢体僵硬感,应及时就医排查。
3.运动迟缓:患者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迟钝,晚期因合并肌张力增高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老年人若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动作明显变慢,要考虑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
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曳。随病情进展,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转弯时步态障碍尤为明显,有时会出现“冻结”现象,即行走中突然短暂不能迈步,双脚像粘在地上一样。到疾病晚期,患者站立不稳,容易跌倒。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出现姿势平衡问题时,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帕金森综合征。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对气味的辨别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会有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多出现在身体的一侧。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史的人群,若同时出现嗅觉异常和肢体感觉问题,应警惕帕金森综合征。
2.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在睡眠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动作,如拳打脚、翻滚、喊叫等,可能会导致自身或同床者受伤。长期睡眠质量差、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若出现睡眠行为异常,要考虑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症状包括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油脂面)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下降,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若出现上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需进一步检查。
4.精神障碍:可出现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幻觉、淡漠、睡眠紊乱等。抑郁是帕金森综合征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若在出现运动症状的同时伴有精神障碍,要高度怀疑帕金森综合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及青少年患帕金森综合征极为罕见,若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应及时到专业的儿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孕妇若出现相关症状,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与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早期症状时,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注意其日常活动的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