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并发症有哪些
脑出血常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疝、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出血多在发病24-48小时内,与年龄、血压控制等有关;脑疝因血肿致颅内压增高,出血量、年龄、颅内压升高速度影响;肺部感染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等,年龄大、意识障碍重、长期卧床者易患;应激性溃疡由应激致胃黏膜受损,病情重、有基础胃肠病、年龄大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肢体活动受限、血流缓慢等,长期卧床者风险高。
一、再出血
发生机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血管痉挛等,可能引发再出血。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易发生再出血,这与脑出血本身的病理过程相关,出血灶局部的血管壁在损伤后处于不稳定状态,血压波动等因素可诱发再出血。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差,对血压波动的调节能力弱,更易发生再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血压的波动会增加再出血风险;发病早期血压控制不理想,持续高血压状态会使已受损的血管承受更大压力,增加再出血几率。
二、脑疝
发生机制:脑出血后血肿形成,占据颅内空间,引起颅内压增高,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脑组织会从压力高的部位向压力低的部位移位,形成脑疝。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等。例如小脑幕切迹疝是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枕骨大孔疝是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
影响因素: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发生脑疝的风险更高,一般当幕上脑出血量超过30ml,幕下脑出血量超过10ml时,脑疝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脑组织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脑疝;发病后颅内压急剧升高的速度也是重要因素,颅内压快速升高比缓慢升高更易导致脑疝。
三、肺部感染
发生机制: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导致分泌物潴留,容易引发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肺部通气功能减弱,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肺功能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也有所下降,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意识障碍程度较重的患者,如昏迷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远高于意识清楚的患者;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能早期下床活动的患者。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脑出血患者,由于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基础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更高,需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协助患者咳嗽排痰等。
四、应激性溃疡
发生机制:脑出血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同时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发应激性溃疡,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影响因素:病情较重、昏迷时间较长的脑出血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风险更高;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在脑出血应激状态下更易诱发应激性溃疡;年龄较大的患者,胃黏膜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
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机制:脑出血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受限,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同时血管壁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活动能力明显受限的患者;制动时间越长,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女性患者在产后等特殊时期血栓形成风险有一定特点,但脑出血患者中女性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与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等因素相关,主要还是与肢体活动少、血流缓慢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脑出血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通过适当的肢体被动活动等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