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特殊类型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相关,临床表现有贫血、溶血及原发病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及原发病鉴别,治疗针对原发病,如TTP用血浆置换,HUS支持对症治疗,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特点选择治疗方式。
一、定义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导致红细胞在通过病变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例如,在一些血栓性微血管病中,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疾病过程中,就会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血管内皮损伤
多种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如感染、免疫异常、某些药物等。当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凝血系统,同时影响红细胞的正常通过。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创造条件。对于儿童来说,感染可能是更常见的引发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二)微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后,凝血机制被激活,在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这些微血栓会使微血管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挤压、牵拉等作用。例如在TTP患者体内,由于ADAMTS13酶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不能正常降解,形成大型vWF多聚体,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不同年龄人群中,TTP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儿童TTP可能与感染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三、临床表现相关特点
(一)贫血表现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溶血的程度相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二)溶血相关表现
可出现黄疸,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同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可见破碎红细胞、盔形红细胞等,这是红细胞受到微血管机械性损伤的典型表现。
(三)原发病相关表现
不同的原发病有其相应的表现,如TTP患者除了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还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障碍等)、发热等;HUS患者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原发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原发病表现上更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评估。
四、诊断相关要点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见贫血,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如TTP、HUS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等形态异常的红细胞。
2.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释放出乳酸脱氢酶。
3.凝血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有凝血指标异常,如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但需注意与其他引起凝血异常的疾病相鉴别。
(二)原发病的鉴别诊断
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及相关检查来明确原发病,如通过检测ADAMTS13酶活性来诊断TTP,通过病史、肾功能等检查来鉴别HUS等不同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发病因。对于儿童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病因,全面进行各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相关原则
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TTP的首选治疗是血浆置换,通过置换血浆来补充缺乏的ADAMTS13酶等物质;HUS的治疗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肾功能损害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在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生长发育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如果涉及药物治疗),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