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部缺血和慢性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认知功能减退、头晕头痛等,还会有体征表现,包括血压异常(高血压、低血压)、颈部血管杂音、神经系统体征(眼底改变、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体征)。
一、症状表现
1.脑部缺血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突然起病,历时短暂,常为30分钟内完全恢复,可表现为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也可出现感觉异常,如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还可能有单眼一过性黑矇、失语等症状。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血管狭窄,血流暂时减少引起脑缺血。年龄较大者,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TIA,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而高血压、高血脂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
脑梗死:病情可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血管损伤风险高,更易发生脑梗死,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血脂代谢紊乱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脑部慢性缺血症状:
认知功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较为明显,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认知功能。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脑功能有一定退化,若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认知功能减退的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进展更快。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从而更易出现认知功能减退。
头晕、头痛: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持续存在或间断发作;头痛可为隐痛、胀痛或搏动性疼痛等。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刺激脑血管的痛觉感受器,导致头晕、头痛症状。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更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因为精神因素可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加重脑缺血相关症状。
二、体征表现
1.血压异常: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这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减退,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又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形成恶性循环。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合并肥胖、缺乏运动等情况的人,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而高血压会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低血压:部分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多在体位变化时明显,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调节功能减退,不能及时调整血压以保证脑部血液供应。老年人血管顺应性差,更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日常生活中需特别注意体位变化时的动作要缓慢。
2.血管杂音:
颈部血管杂音:在颈部听诊时,可闻及血管杂音,多为收缩期杂音,提示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这是因为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流通过时产生湍流而出现杂音。有长期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更易听到颈部血管杂音。
3.神经系统体征: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可反映脑动脉的情况,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眼底检查可能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动脉交叉压迫征等改变。这是因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视网膜动脉。老年人进行眼底检查时,若发现此类改变,需警惕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肢体运动、感觉异常体征:如出现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浅感觉或深感觉减退等体征,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影响了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血液供应,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对于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