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胃癌可通过肿瘤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骨髓造血、导致慢性炎症状态影响造血引发肿瘤相关性贫血;能因侵袭血管致慢性或急性出血引发出血相关贫血;还会因营养吸收障碍致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铁缺乏引发营养性贫血,且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胃癌患者贫血情况有差异,临床需综合评估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一、肿瘤相关性贫血
1.肿瘤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骨髓造血:胃癌细胞可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红细胞的生成。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体内高水平的IL-1和TNF-α与贫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们通过干扰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正常作用机制,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2.肿瘤导致慢性炎症状态影响造血:胃癌患者常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反应会改变机体的铁代谢和营养状态。慢性炎症可使铁调素(hepcidin)表达增加,铁调素能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以及巨噬细胞释放铁,从而导致铁利用障碍。同时,炎症还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进一步加重贫血。例如,炎症状态下患者的食欲可能下降,影响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摄入,而造血原料的缺乏会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二、出血相关贫血
1.肿瘤侵袭血管导致慢性或急性出血:胃癌组织生长迅速,容易侵袭周围血管,引起慢性少量出血或急性大出血。慢性少量出血时,长期的失血会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而急性大出血则会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导致血红蛋白含量急剧下降,引发失血性贫血。例如,胃癌侵犯胃黏膜下血管,可导致持续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如此会使体内铁储备逐渐耗竭,进而发展为缺铁性贫血;若肿瘤侵犯较大血管引起急性大出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血压下降等严重贫血症状。
2.出血影响铁的代谢和利用:无论是慢性出血还是急性出血,都会导致铁的丢失。在慢性出血情况下,铁随粪便排出体外,机体对铁的吸收虽然会相应增加,但长期的慢性丢失会使铁的吸收难以完全弥补丢失量,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而急性大量出血时,除了血液丢失外,铁也随之丢失,同时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因素可能进一步影响铁的代谢和利用,加重贫血程度。
三、营养性贫血
1.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胃癌患者常存在营养吸收障碍,尤其是胃切除术后的患者,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会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叶酸和维生素B12是DNA合成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研究发现,胃癌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叶酸或维生素B12水平降低,这与肿瘤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不良等因素有关。例如,胃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胃癌影响胃的功能后,患者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效率降低,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2.铁缺乏:除了出血导致铁丢失外,胃癌患者本身可能存在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肿瘤患者的代谢率增高,对铁的需求增加,但如果患者饮食中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不足,或者胃肠道对铁的吸收功能受到肿瘤的影响(如肿瘤侵犯胃肠道影响铁的吸收部位等),也会引起铁缺乏性贫血。例如,一些晚期胃癌患者食欲极差,饮食量少,导致含铁食物摄入不足;同时,肿瘤可能影响胃肠道黏膜对铁的摄取和转运,进一步加重铁缺乏的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胃癌患者,在贫血的发生和发展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胃癌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等,这会进一步影响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加重贫血;女性患者如果处于生理期,可能会加重失血相关贫血的程度;有胃切除病史的患者,营养吸收障碍的问题更为突出,更容易出现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等营养性贫血。在临床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全面评估胃癌患者贫血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