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由肝硬化等致门静脉高压引发,有出血及原发病表现,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急性出血期用药物、内镜、介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预防再出血,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既往有相关病史者要遵方案复查及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病因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指食管和胃底的静脉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扩张、迂曲,进而破裂出血的情况。其常见病因包括肝硬化,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此外,布加综合征等导致门静脉高压的疾病也可引发。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使得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曲张。
二、临床表现
1.出血表现:患者会突然出现大量呕血,颜色多为鲜红色,同时伴有黑便,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出血前可能无明显先兆,部分患者可能有上腹部饱胀感等表现。
2.原发病表现:若由肝硬化引起,还可能伴有肝硬化的相关表现,如腹水、黄疸、脾大等;若由布加综合征引起,则可能有右上腹疼痛、肝大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和胃底静脉的形态、曲张程度等情况,还能判断是否有出血征象。
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以了解肝脏、门静脉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原发病变,评估门静脉的直径等指标,门静脉直径增宽等提示可能存在门静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了解肝脏功能状态;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等情况。
四、治疗措施
1.急性出血期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可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曲张静脉的压力,减少出血。
内镜治疗:如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通过套扎曲张的静脉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止血目的;或者内镜下注射硬化剂,使曲张静脉硬化闭塞。
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适用于药物、内镜治疗无效的急性大出血患者,通过建立肝内的门体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
2.预防再出血
针对原发病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积极治疗肝硬化,如抗病毒治疗(若为乙肝肝硬化)等;对于布加综合征患者,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介入开通等。
长期药物治疗:继续使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维持治疗,预防再次出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出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门静脉系统畸形等有关。在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出血后病情变化更快。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时,需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进行内镜或介入治疗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性,操作需更轻柔、谨慎。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月经等生理因素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在出血期间,要关注贫血对月经的影响以及月经对失血后身体恢复的影响。同时,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也要考虑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需求和心理因素。
4.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进而引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人群,需严格戒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因为继续饮酒会加重肝脏损害,导致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增加再出血风险。而对于因其他疾病导致门静脉高压的人群,也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剧烈运动等,防止腹压升高诱发曲张静脉破裂。
5.有病史人群:对于既往有肝硬化病史、布加综合征病史等的人群,要严格遵循原发病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监测食道胃底静脉情况。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疑似曲张静脉破裂的表现,要立即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再次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较高,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