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概述
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肠道恶性肿瘤、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等,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诊断方法有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止血治疗、病因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关注特殊情况
一、定义与分类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则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
二、常见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据相关研究,消化性溃疡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丛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则会引发大量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诱发。
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包括肠道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随着年龄增长,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患病几率;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其发病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也可能对病情有影响,如长期精神紧张可能诱发或加重炎症性肠病。
三、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为呕血,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粪便则呈黑色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时,若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且出血速度较快,可表现为鲜血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尿少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休克表现;女性在失血时若处于特殊生理期,可能会加重贫血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能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较为适宜,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意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的原因,一般在出血停止后尽快进行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血管造影等,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管造影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血管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观察呕血与黑便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需积极补充血容量,可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胶体溶液等。
止血治疗: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上消化道出血可采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进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垂体后叶素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也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套扎、注射硬化剂等);下消化道出血可根据情况采用内镜下止血(如氩离子凝固术、止血夹止血等)或手术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其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妊娠期女性出现消化道出血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以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