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分运动与非运动两类。运动症状中,震颤常为首发,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有“搓丸样”动作;肌强直表现为肌肉僵硬,有“铅管样”“齿轮样”强直;运动迟缓体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慢且笨拙,有“小写征”“面具脸”等;姿势平衡障碍表现为起步困难、“慌张步态”等。非运动症状方面,嗅觉减退常见且可能早于运动症状数年;睡眠障碍有失眠、多梦、RBD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尿频尿急、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症状有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减退。特殊人群症状有差异,老人症状隐匿易混,年轻人不可忽视,孕妇用药需谨慎,儿童青少年罕见应尽快专业就诊。
一、运动症状
1.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搓丸样”动作,频率约46Hz。这种震颤在早期可能较轻微,仅在特定姿势或动作下出现,如手部维持某一姿势时,随病情进展会更明显。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震颤可能更易被察觉;年轻人若出现震颤症状,需更警惕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因其并非老年人专属疾病。
2.肌强直:指肌肉僵硬,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若合并震颤,会有规律地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肌强直早期可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灵活性,如穿衣、系扣等日常动作变得笨拙。对于有体力劳动需求的人群,早期肌强直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应及时关注并就医。
3.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可能表现为精细动作困难,如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小写征),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慢。面部表情肌运动减少,出现“面具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不同性别患者运动迟缓症状表现相似,但女性可能因从事更多精细家务活动,对早期运动迟缓症状更敏感。
4.姿势平衡障碍:早期患者在行走时可出现姿势步态异常,如起步困难,一旦迈步,身体前倾,步伐小且越走越快,难以立即停下,称为“慌张步态”。转身时动作迟缓、不稳,易摔倒。对于有跌倒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姿势平衡障碍增加了其受伤风险,日常活动需有人陪同或采取防护措施。
二、非运动症状
1.嗅觉减退:很多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在疾病早期就会出现嗅觉减退,甚至早于运动症状数年。研究表明,约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嗅觉障碍。可通过嗅觉测试评估,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测试(UPSIT)。嗅觉减退可能影响患者对食物气味感知,降低食欲,影响生活质量。
2.睡眠障碍:常见表现为失眠、多梦、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等。RBD表现为在快速眼动期睡眠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肢体动作,如拳打脚踢、喊叫等,可导致自身或同床者受伤。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自身休息,还可能对其伴侣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家庭生活。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可出现便秘,由于肠道蠕动减慢所致,严重程度不一。还可能有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部分患者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4.精神症状:早期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情绪,部分患者有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对于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关注精神症状的出现,及时干预。
温馨提示: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可能更隐匿,且易与其他老年疾病混淆,家属应密切关注老人日常行为变化,如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年轻人若出现相关症状,也不能忽视,需积极排查病因。孕妇若出现类似症状,用药需谨慎,因多数治疗帕金森综合征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治疗方案。儿童和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较为罕见,若出现相关可疑症状,应尽快至专业儿科神经科就诊,避免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