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的治疗包括局部处理、全身治疗和中医中药辅助治疗。局部处理有早期消毒及化脓时的切开引流,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要点;全身治疗包括抗生素应用(不同人群用药有不同原则)和支持治疗(不同年龄及基础病史人群有不同要求);中医中药辅助治疗有内服根据证型用药(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和外治用中药制剂外敷(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局部处理
1.早期消毒:
对于疔疮早期,可用碘伏等消毒剂对疔疮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范围应适当扩大,一般以疔疮为中心向外扩展2-3厘米,每日可进行2-3次消毒,通过消毒可减少局部细菌滋生,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这是基于消毒能破坏细菌生存环境的原理。
不同年龄人群在消毒时需注意力度,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消毒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擦拭损伤皮肤;成年人则可根据皮肤耐受情况正常操作,但也应避免用力过猛。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其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消毒时更要注意严格操作,防止感染扩散。
2.切开引流:
当疔疮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明显的波动感等化脓表现时,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切开的时机和方式要遵循医学规范,一般选择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切开,切口方向尽量与皮纹一致,以减少对皮肤美观的影响和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切开后要充分引流脓液,可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冲洗,保持引流通畅。
儿童进行切开引流时要特别注意心理安抚,避免其产生过度恐惧,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准确;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要加强观察,注意有无感染加重等情况;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切开引流前后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防止因手术刺激等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二、全身治疗
1.抗生素应用:
如果疔疮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提示可能有全身感染,此时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一般会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如对于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
儿童使用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要根据儿童体重等计算合适的用药剂量范围;妊娠期女性使用抗生素需格外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2.支持治疗:
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建议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睡眠时间相对更长,新生儿可能需要16-20小时左右。同时要加强营养,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疔疮的恢复。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休息和营养摄入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休息来支持身体恢复;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等功能下降,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和易消化;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营养摄入时要注意控制血糖,避免高糖食物的过多摄入。
三、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1.中药内服:
根据疔疮的不同证型,中医可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热毒蕴结型疔疮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等方剂,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中药方剂的具体应用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后开具。
儿童使用中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口味等,可适当调整剂型以适应儿童服用;妊娠期女性使用中药要避免使用具有堕胎等不良作用的药物;有过敏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
2.中药外治:
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外用制剂,如金黄散等,用醋或酒调成糊状外敷于疔疮处,每日可更换1-2次。通过中药外治可以起到局部消肿、减轻疼痛等作用。
儿童外敷中药时要注意避免药物进入眼睛等敏感部位,同时要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等反应;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在使用中药外治时要注意药物的湿敷时间等,避免过度刺激皮肤;有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在使用中药外治时要谨慎,防止加重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