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该怎么治疗
脑卒中治疗是综合过程,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调控血压、控制血糖;特异性治疗有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动脉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康复治疗分早期和后期;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脑卒中各有注意事项,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贯穿预防、急性期和康复等阶段。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操作来保证有效通气。对于有缺氧表现的患者,及时给予吸氧等措施以维持合适的血氧水平。
2.调控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需谨慎,一般来说,如果收缩压大于22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mmHg,可考虑适度降压;如果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05mmHg,在密切监测下可适当降压;而对于血压轻度升高的情况,可能先进行密切观察而暂不急于强烈降压。要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脑卒中的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调整血压水平,因为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3.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加重脑卒中的脑损伤,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控制在7.8~10mmol/L左右,但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根据病情合理调整降糖方案。
二、特异性治疗
1.静脉溶栓:对于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改善预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比如要排除脑出血等禁忌情况。
2.血管内治疗
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部分情况可适当延长时间窗),如果符合相应的血管内治疗适应证,可进行动脉取栓治疗,通过机械取栓等技术去除血管内的血栓,使血管再通,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对于有合适适应证的脑血管狭窄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等治疗,以改善血管狭窄情况,恢复脑血流。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的摆放等,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还涉及到认知功能、言语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和相应的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或言语障碍,可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来改善这些功能。
2.后期康复: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恢复,康复治疗要逐渐向主动运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方面推进。比如进行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因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脑卒中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各脏器功能的保护。比如在降压、降糖等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血压、血糖波动过大。康复治疗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可能不如年轻患者。
2.儿童脑卒中:儿童脑卒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高度重视。儿童脑卒中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上,静脉溶栓等治疗的剂量和适应证把握要更加严格,康复治疗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注重在康复过程中对儿童心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3.妊娠期脑卒中:妊娠期脑卒中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妊娠因素和脑卒中治疗的需求。例如在选择溶栓等治疗方法时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康复治疗也要考虑到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
总之,脑卒中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脑卒中的类型、发病时间、基础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且要贯穿预防、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