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和痔疮有区别吗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的小溃疡,发病与外伤、感染有关,症状有疼痛、便血、便秘,通过肛门视诊诊断;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发病与解剖、职业、局部刺激等有关,内痔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外痔有肛门不适等表现,混合痔兼具两者症状,检查包括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发病情况不同,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二、症状表现
肛裂
疼痛: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的灼痛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常称为括约肌挛缩痛。
便血:便血程度不一,便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鲜血,或排便后有鲜血点滴流出。
便秘:多数肛裂患者因恐惧排便时的剧痛,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和次数,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完全吸收,大便变得干硬,而此时排便就会使裂口创伤加重,裂口加深,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痔疮
内痔:一般无疼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仅表现为大便带血,有的则为滴血甚至喷射状出血;痔核脱出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则需用手还纳,严重时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核即可脱出,无法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常有黏液分泌物流出,有时可伴局部瘙痒,若形成血栓及炎症时则有疼痛。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呈梅花状,又称环状痔,脱出痔核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易还纳,称嵌顿性痔,若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坏死等严重后果。
三、病因
肛裂
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此外,产妇分娩时易撕裂肛管会阴部位,也可造成肛裂。
感染: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可致皮下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溃疡。
痔疮
解剖学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职业因素: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等,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导致痔疮的发生。
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等,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四、检查方法
肛裂:一般通过肛门视诊即可诊断,可见肛管后正中线上的肛裂溃疡。
痔疮
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脱出的痔,可判断外痔的类型及内痔的程度。
直肠指诊: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等。
肛门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直肠下端及肛管有无病变。
不同年龄人群中肛裂和痔疮的发生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等因素可能更易出现便秘相关的肛裂或痔疮问题;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由于腹压增加等原因痔疮发生率可能升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便秘、饮酒、喜食辛辣等人群更易患肛裂和痔疮。有肛肠疾病既往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病风险相对更高。特殊人群如孕妇,在治疗肛裂痔疮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保守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