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临床表现
脑出血临床表现包括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有头痛(常为首发,部位与出血情况及患者自身情况相关)、呕吐(多为喷射性,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意识障碍(程度与出血部位、量等有关,不同基础病史及年龄患者有不同影响)、肢体偏瘫(出血灶对侧肢体运动障碍,不同年龄、基础病史患者康复预后不同)、言语障碍(影响语言中枢可致言语不清等,不同年龄及基础病史患者表现及恢复有差异);体征表现有血压改变(多数患者血压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患者耐受不同)、瞳孔变化(脑出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双侧散大提示危重,不同基础病史及年龄患者需注意鉴别)、脑膜刺激征(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出现,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典型)。
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当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部剧烈疼痛,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所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头痛的感受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青壮年对疼痛的耐受相对较好,但也会明显影响生活和休息;女性患者可能因头痛导致情绪波动等。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的患者,可能对头痛的感知因身体状态不同而有所变化,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的患者,脑出血时头痛可能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儿童患者发生脑出血时,呕吐可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颅内压增高对呕吐中枢的刺激可能更易引发喷射性呕吐,需密切观察与其他症状鉴别;老年患者发生呕吐时要注意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区分,同时考虑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有关。在不同性别中,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出血,意识障碍可能更易加重且恢复相对困难,因为糖尿病可能导致全身代谢等多方面紊乱,影响脑部功能恢复。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意识障碍后,恢复的难度相对较高,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肢体偏瘫:出血灶对侧的肢体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力减弱、活动不灵或完全不能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预后不同,儿童患者的可塑性较强,若能及时治疗,肢体功能恢复的潜力较大;老年患者肢体偏瘫后,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康复相对缓慢,且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因身体生理特点在心理调适等方面需要更多关注。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肢体偏瘫可能会因血压控制不佳等因素影响恢复进程。
言语障碍:若脑出血影响到语言中枢,可出现言语不清、失语等情况。例如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脑出血易导致言语障碍。不同年龄患者言语障碍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言语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言语障碍后恢复方式和成人不同;老年患者言语障碍可能与脑部萎缩等因素叠加,恢复难度增加。有基础病史如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脑出血导致言语障碍时,恢复可能更为复杂。
体征表现
血压改变:多数患者有血压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应激性反应。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就处于较高水平,发生脑出血时血压会进一步急剧升高,而对于原本血压正常的患者,脑出血后血压升高也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患者对血压升高的耐受不同,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加重心脏等器官负担,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儿童患者血压升高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
瞳孔变化:脑出血侧瞳孔可先缩小,随后散大,若双侧瞳孔散大则提示病情危重。对于不同性别患者,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有基础病史如青光眼的患者,瞳孔变化可能需要与青光眼本身的瞳孔改变相鉴别。年龄较小的患者瞳孔对光反射等生理功能尚未完全稳定,观察瞳孔变化时需要更细致和专业的操作。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见于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儿童患者发生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膜刺激征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反应相对不敏感;老年患者由于肌肉萎缩等因素,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的表现可能也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