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褥疮
局部创面护理包括清洁创面(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污染重选合适抗菌洗液,注意不同人群特点)和保持创面湿润(用水胶体敷料等,关注不同人群使用情况);减轻局部压力包括定时体位变换(每2小时翻身,用辅助工具,注意不同人群)和使用减压设备(气垫床交替充气放气,关注不同人群使用);营养支持包括均衡饮食(不同年龄营养需求不同,有病史者遵相应饮食原则)和必要时营养补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注意相关事项);感染控制包括创面感染监测(观察感染迹象,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及风险不同)和抗感染处理(依培养结果选药,注意不同人群用药)
一、局部创面护理
1.清洁创面:使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褥疮创面,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坏死组织等。对于轻度污染的创面,生理盐水即可达到清洁目的;若创面污染较重,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洗液,但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二次污染。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清洁时需注意动作轻柔,尤其对于儿童,更要避免造成额外损伤。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病史调整清洁力度和方法,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创面清洁过程中的血糖波动相关风险。
2.保持创面湿润:可使用水胶体敷料等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创面愈合。水胶体敷料能为创面提供湿性愈合环境,有利于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加速创面愈合。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如长期卧床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时要注意定期观察创面情况及敷料固定情况,确保其持续发挥作用。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使用敷料时要更加小心,避免损伤皮肤。
二、减轻局部压力
1.体位变换:定时为患者变换体位是减轻褥疮受压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使用翻身枕、气垫床等辅助工具。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皮肤等尚未发育完全,更要注意翻身的频率和力度,避免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不同性别患者在体位变换时无特殊差异,但要根据患者具体生活方式调整,如长期卧床且有不良姿势习惯的患者,需重点纠正其姿势问题。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体位变换时要缓慢进行,防止血压波动等情况发生。
2.使用减压设备: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使患者身体与床面接触部位不断变化压力,减少局部持续受压。对于老年人,气垫床的使用能有效降低褥疮发生风险,且要根据老年人皮肤特点选择合适的气垫床压力设置。儿童患者使用减压设备时,要选择适合儿童体型的产品,并密切观察其皮肤反应。
三、营养支持
1.均衡饮食: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有助于创面修复,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皮肤健康有益。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钙等摄入;老年人则要注意控制脂肪、糖分摄入,保证营养均衡。性别对营养需求影响不大,但生活方式不同会有差异,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来保证营养吸收和利用。有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肾病患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等。
2.必要时营养补充: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营养不良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可通过鼻胃管等途径给予,要注意营养液的温度、浓度和输注速度等;肠外营养则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配置营养液进行输注,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营养指标变化。
四、感染控制
1.创面感染监测:密切观察褥疮创面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定期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措施。不同年龄患者感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可能更易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需更加警惕。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感染风险也有差异,如长期吸烟患者免疫力可能相对较低,感染风险较高。有病史的患者,如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加强监测和防护。
2.抗感染处理:若发生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抗菌药物局部或全身应用。局部可使用抗菌药膏等,全身用药需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抗菌药物;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肝肾功能影响,调整用药剂量和间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