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之前就有2型糖尿病
孕前已存在2型糖尿病会对妊娠过程多方面产生影响,孕前需控制血糖、评估身体状况;孕期要加强血糖、胎儿、妊娠合并症监测;分娩时要综合选择时机和方式;产后要监测血糖、护理新生儿,需全面细致管理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一、疾病特点与影响
怀孕之前就有2型糖尿病属于孕前已存在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孕前患有2型糖尿病会对妊娠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如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这类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概率较正常孕妇显著升高;还会影响胎儿发育,可能导致胎儿过大,增加难产、剖宫产的几率,同时也可能引起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等情况。
二、孕前管理要点
1.血糖控制
孕前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8.0mmol/L左右。通过饮食、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来实现血糖达标。饮食上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根据孕妇的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并进行分配。运动方面,可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胰岛素是控制孕期高血糖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身体状况评估
要全面评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2型糖尿病病程较长可能会对这些脏器造成损害,而妊娠会进一步加重脏器负担。例如,评估肾功能时需要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指标等,以了解肾脏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程度。
评估眼部情况,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眼部血管状态,原有病变可能会加重。
三、孕期监测与管理
1.血糖监测
孕期要加强血糖监测,除了监测空腹血糖外,还要监测餐后血糖,包括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等。一般建议孕妇每天监测4~7次血糖,通过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例如,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偏高,可能需要调整午餐的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量。
2.胎儿监测
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观察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了解胎儿大小是否符合孕周。在孕晚期还需要监测羊水情况、胎盘功能等,因为孕前2型糖尿病孕妇的胎儿面临较大风险,如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情况都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
3.妊娠合并症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因为孕前2型糖尿病孕妇本身就有发生妊娠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一旦出现血压升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如休息、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等。同时,还要关注孕妇的尿蛋白情况,排查肾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四、分娩相关注意事项
1.分娩时机选择
要根据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胎儿发育情况、胎盘功能等综合判断分娩时机。一般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胎儿发育正常,胎盘功能无明显异常,可以在孕38~39周左右考虑终止妊娠;但如果出现血糖难以控制、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则需要适时提前终止妊娠。
2.分娩方式选择
分娩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孕妇骨盆条件等因素。如果胎儿过大,估计阴道分娩困难,通常会建议剖宫产终止妊娠。但即使选择剖宫产,术后也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手术应激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
五、产后管理
1.血糖监测与控制
产后孕妇的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发生变化,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同时,要关注产妇的饮食和运动情况,帮助产妇逐渐恢复正常的代谢状态。一般产后6周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复查,以评估产妇的糖代谢情况,判断是否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
2.新生儿护理
对于孕前母亲有2型糖尿病的新生儿,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这类新生儿容易出现低血糖等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就需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及时喂养等,以保证新生儿的血糖稳定,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怀孕之前就有2型糖尿病的女性在孕前、孕期和产后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通过多方面的监测和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