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甲状腺炎术后如何护理
术后护理包括多方面:要观察伤口情况,保持清洁;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进行饮食护理,术后早期及逐步恢复饮食;做好呼吸道护理,鼓励咳嗽咳痰,保持通畅;若有引流管需固定并观察引流液;还要观察并发症,如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等并护理。
一、术后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伤口敷料渗血较多,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一般术后会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要注意包扎的松紧度适宜,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止血等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小儿因皮肤娇嫩,更要留意包扎处皮肤有无受压发红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需仔细观察伤口周边皮肤状况。
2.保持伤口清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伤口感染。在更换敷料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不同性别患者在护理时均需注意操作的规范,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吸烟会影响伤口愈合,应尽量劝导其戒烟。
二、生命体征监测
1.体温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甲状腺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吸收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需考虑有无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要关注体温波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老年患者体温变化可能不典型,也需密切关注。
2.心率、血压监测:监测心率和血压,观察有无心率加快、血压异常等情况。甲状腺手术可能会影响甲状旁腺或喉返神经等,进而引起心率、血压的变化。不同年龄患者基础心率、血压范围不同,例如儿童基础心率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基础血压可能有波动,都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三、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术后6小时若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给予少量温水,若无误咽情况,可逐渐过渡到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等,冷饮食可减轻伤口疼痛及减少局部充血。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刺激伤口;老年患者吞咽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要注意饮食的质地,防止误咽。
2.术后逐步恢复饮食:术后第1-2天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烂面条等,逐渐过渡到软食、正常饮食。饮食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不同性别患者在营养需求上无本质差异,但要根据个体的生活方式等进行合理调整,例如长期素食者可能需要额外补充相关营养素。
四、呼吸道护理
1.鼓励咳嗽咳痰:术后要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咳痰,防止痰液淤积在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对于小儿患者,要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老年患者咳嗽力量较弱,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可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
2.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有呼吸困难等表现,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注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湿度适宜,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注重呼吸道的护理,维持良好的呼吸状态。
五、引流管护理(若有)
1.固定引流管:若术后放置有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引流管的重要性,告知其不要随意牵拉引流管。不同年龄患者活动程度不同,小儿患者需特别注意固定牢固,防止因不自主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
2.观察引流液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若发现引流液异常,如引流液突然增多或颜色鲜红等,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凝血功能异常者,更要密切关注引流情况,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六、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喉返神经损伤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情况,若出现声音嘶哑等喉返神经损伤表现,要告知患者少说话,使其声带得到休息,一般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声音嘶哑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要更加关注和及时处理;老年患者若有基础的语言障碍,要注意沟通方式,了解其不适情况。
2.甲状旁腺损伤观察:观察患者有无手足抽搐等甲状旁腺损伤表现,若出现手足抽搐,可给予患者补钙等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对血钙变化的耐受不同,小儿患者出现手足抽搐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持血钙稳定;老年患者血钙异常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等情况,要综合进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