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症是怎么回事
内耳眩晕症又称梅尼埃病,是特发性内耳疾病,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有多种病因,临床表现有眩晕、听力下降等,诊断靠综合判断,治疗分发作期和间歇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女性、老年、特殊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各有其需关注的方面。
一、内耳眩晕症的定义
内耳眩晕症又称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膜迷路积水是基本病理基础,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均可引起内淋巴积水。有研究发现,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内淋巴吸收障碍的重要原因。
免疫反应: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异常,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参与了膜迷路的病理损伤过程。
遗传因素:约10%-30%的患者有家族史,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内耳眩晕症的发生相关。
其他因素:内耳感染、耳外伤、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内耳眩晕症的发作,例如长期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可能促使内耳相关病理改变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且发作频率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数月发作一次,有的则每周发作数次。
2.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听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听力下降可累及高频,一般为波动性听力下降,发作期听力下降,间歇期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3.耳鸣: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发作前多先有耳鸣加重,发作过后耳鸣可减轻或消失,也有部分患者耳鸣可持续存在。
4.耳胀满感:发作期患侧耳内或头部有胀满、沉重或压迫感。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综合判断。
听力学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发现低频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多正常。耳蜗电图可发现-SP/AP比值异常等表现。
前庭功能检查:发作期可观察到眼震,冷热试验等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颞骨CT可排除内耳解剖结构异常等病变,内耳MRI有时可发现膜迷路积水的表现。
五、治疗
发作期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以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等,但一般不宜长期使用;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以增加内耳血流量,减轻膜迷路积水。
间歇期治疗:目的是减少或控制发作,保存听力。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以减少内淋巴积水;也可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内耳眩晕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需更加谨慎处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眩晕发作时的表现,如是否有异常哭闹、平衡失调等情况。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内分泌等变化而影响内耳眩晕症的发作。生理期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妊娠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内耳眩晕症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影响。例如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发作时要防止摔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内耳眩晕症的发病风险可能较高。这类人群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轻精神压力,以降低内耳眩晕症的发作频率。
有病史人群:既往有内耳眩晕症发作史的患者,需定期复查,密切关注听力、前庭功能等变化情况,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方案,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发作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避免过度劳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