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评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电生理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临床症状评估需采集病史、观察症状;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含浅感觉、深感觉、反射检查;电生理检查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肌电图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涉及心血管系统和汗腺功能;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神经超声和磁共振神经成像。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有各自特点,检查时需特殊考虑。
一、临床症状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的风险较高,通过了解病史能初步推测是否存在神经病变的可能。例如,若患者患糖尿病10年以上且血糖长期波动较大,那么出现神经病变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2.症状观察:关注患者是否有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疼痛、刺痛、烧灼感等,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像肌无力、肌肉萎缩等。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不同的症状侧重,比如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常表现为手足末端的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浅感觉检查: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检查。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检查痛觉,用冷热试管检查温度觉,用棉签轻触皮肤检查触觉。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浅感觉减退或消失,例如痛觉减退时患者对痛觉刺激的反应不敏感。
2.深感觉检查:主要检查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关节位置觉检查可让患者闭目后被动活动其手指或足趾,让患者说出活动方向;振动觉检查可用振动的音叉置于骨突处,如内踝、腕关节等,询问患者是否能感觉到振动及持续时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深感觉异常。
3.反射检查: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检查。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跟腱反射减弱时患者跟腱对刺激的反射反应不明显。
三、电生理检查
1.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记录神经传导速度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糖尿病神经病变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可能减慢,波幅可能降低。例如,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的传导速度若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损害。
2.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的电活动,帮助判断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肌电图可能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等改变,有助于明确神经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四、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1.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如心率变异性检查,通过记录心率的变化来评估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可能降低。还可进行直立倾斜试验,观察患者站立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若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异常,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2.汗腺功能检查:可通过汗液检测等方法评估汗腺的功能。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汗腺分泌可能出现异常,如局部无汗等。
五、实验室检查
1.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通过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间接判断神经病变与高血糖的关系。例如,糖化血红蛋白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如>9%),提示神经病变可能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2.血液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检查等,了解患者整体的肝肾功能状况,因为一些药物的代谢等可能与肝肾功能有关,同时也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病变类似表现的疾病。
六、影像学检查
1.神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神经的形态、粗细等情况。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神经超声可能发现神经增粗等改变,但相对来说其应用不如电生理检查广泛。
2.磁共振神经成像(MRN):能更清晰地显示神经的结构,有助于发现神经的病变情况,不过目前在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诊断时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进行电生理等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患儿的配合度;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神经病变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在检查时要全面细致,避免漏诊;妊娠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病变时,要充分考虑妊娠因素对检查和诊断的影响,如一些检查在妊娠期间的安全性等,同时要兼顾母婴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