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怎么办
小儿贫血是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有不同分类及常见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预防需孕期保健、婴儿期喂养、儿童期饮食注意,且小儿贫血对生长发育影响大,护理等要注意相关事项。
一、小儿贫血的定义与分类
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6-14岁小儿血红蛋白值低于120g/L为贫血。小儿贫血可分为不同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不同类型的贫血有其各自的病因和特点。例如缺铁性贫血多因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常与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有关。
二、小儿贫血的常见表现
小儿贫血时可能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以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较为明显;还可能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部分患儿会出现呼吸、心率加快等情况,长期严重贫血还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对贫血的耐受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贫血表现可能更为明显。
三、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要详细询问小儿的喂养史,了解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添加辅食的情况等;询问有无慢性疾病史,因为一些慢性疾病可能导致贫血;还要询问家族中有无贫血相关疾病史等。例如人工喂养的小儿如果奶粉中铁含量不足且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二)体格检查
除了检查面色、口唇等部位的苍白情况外,还需检查肝、脾、淋巴结等有无肿大,这些体征对贫血的病因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比如溶血性贫血可能会有脾肿大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是初步诊断贫血的重要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初步判断贫血的程度和大致类型。例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2.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叶酸等的检测,对于明确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有重要意义。如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铁蛋白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时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
四、小儿贫血的治疗与干预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贫血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果是缺铁性贫血,要去除导致铁缺乏的原因,如调整饮食,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像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如果是巨幼细胞贫血,要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等。
(二)饮食调整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饮食调整有所不同。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中铁等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乳汁中铁的含量;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含铁强化的配方奶粉。添加辅食的小儿要逐渐引入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逐渐添加蛋黄、肉末等食物来补充营养。
(三)药物治疗
根据贫血类型使用相应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如缺铁性贫血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但要注意避免不恰当使用;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等。不过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不适合小儿的药物使用。
五、小儿贫血的预防措施
(一)孕期保健
孕妇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预防胎儿缺铁等情况的发生,因为胎儿在孕期的营养状况会影响出生后的健康。
(二)婴儿期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较高。如果人工喂养,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并及时添加辅食。从婴儿6个月左右开始,逐渐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
(三)儿童期饮食
儿童期要保证饮食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肉类等,以预防贫血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小儿)贫血注意事项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影响较大。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贫血的小儿,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如面色、精神状态等。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提供小儿的病史、喂养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贫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