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常规
脑出血患者护理包括一般护理(提供适宜环境、体位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吸氧)、饮食护理(营养支持、饮食种类)、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和心理护理(情绪安抚),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为脑出血病人提供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50%~60%,减少外界刺激,利于病人休息。对于有不同年龄特点的患者,如儿童需特别注意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尖锐物品等;老年患者则要关注温度适宜,防止着凉。
2.体位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昏迷患者,应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儿童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根据其骨骼、皮肤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身力度和体位角度;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翻身时需注意避免擦伤皮肤。
保持肢体功能位,上肢应处于外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背伸、手指轻度屈曲的状态;下肢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1次并记录。脑出血患者易出现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发热,而血压的波动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需更频繁地监测;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也不能忽视其细微变化。
2.意识状态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睡、昏迷等,通过呼唤患者、刺激疼痛等方式评估。意识状态的变化是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患者的意识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反应迟钝等表现体现意识变化,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认知功能下降,意识改变可能更难早期发现。
3.瞳孔观察:注意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是否正常。若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需立即报告医生。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昏迷患者,可使用吸痰器吸痰,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儿童患者吸痰时要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动作轻柔;老年患者吸痰时要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吸氧: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吸氧,一般氧流量为2~4L/min,改善脑缺氧状况。
四、饮食护理
1.营养支持:发病后1~2天内若患者不能进食,可给予鼻饲营养,保证每日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鼻饲饮食应注意温度适宜,速度适中,每次鼻饲量不宜过多,一般200~3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鼻饲饮食的营养成分和量需根据其年龄、体重、病情等进行调整。儿童患者需保证足够的生长发育营养需求;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
2.饮食种类:病情稳定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粥、蔬菜粥、水果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
五、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压疮预防:除了定期翻身外,可使用气垫床、减压敷料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有皮肤发红等压疮早期表现,可用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儿童皮肤娇嫩,按摩时力度要极轻;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要注意保护。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保持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定期更换尿袋,严格无菌操作,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上,以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儿童留置导尿管需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尿道的尿管,并加强护理防止感染。
3.肺部感染预防:除呼吸道护理外,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六、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关心患者,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脑出血患者常因突然发病、肢体功能障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康复信心。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可能因对疾病的恐惧而哭闹不安,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给予安抚;老年患者可能因担心预后而情绪低落,要多给予鼓励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