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护理常规
脑出血患者护理包括多方面,一般护理需保持病房适宜环境、做好体位护理;病情观察要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呼吸道护理要保持通畅、定期翻身拍背;基础护理包括口腔和urinary护理;营养支持要合理选择饮食并补充营养;心理护理要关注患者情绪;康复护理前期要在病情稳定后按患者情况做准备。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温度维持在20~22℃,湿度50%~60%,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减少外界干扰,为患者创造利于康复的环境。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安全性,避免有尖锐物品等存在;老年患者则需考虑其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调节温度时要更加精细。
2.体位护理: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昏迷患者,应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同时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和压疮形成。儿童患者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骨骼等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骨骼肌肉功能相对较弱,翻身时需多人协作,防止损伤。
保持肢体功能位,上肢应呈屈曲位,下肢呈伸直位,可使用软枕等辅助器具维持,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方面,脑出血后可能出现吸收热,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脉搏和呼吸要注意频率、节律的改变;血压要维持在适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儿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较为迅速,需更加频繁地监测;老年患者本身基础疾病可能较多,生命体征波动时要及时判断原因。
2.意识状态观察: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等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如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及时报告医生。不同年龄段患者对意识变化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反应迟钝等表现,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为嗜睡、唤之不应等。
3.瞳孔观察:注意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是否对称。若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需立即处理。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对于呕吐患者要防止误吸。昏迷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儿童患者呼吸道较窄,吸痰时要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动作轻柔;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相对干燥,吸痰前可适当进行气道湿化。
2.定期翻身拍背: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
四、基础护理
1.口腔护理: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对于不能自行张口的患者,可使用开口器等协助,但要注意操作安全。儿童患者口腔护理要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品,避免刺激;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牙齿松动等情况,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2.urinary护理: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做好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般每周更换尿袋1~2次,尿管根据材质按规定时间更换。儿童患者留置尿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的尿管,老年患者要关注尿管周围皮肤情况。
五、营养支持
1.饮食选择:发病后1~2天内如患者无呕吐,可鼻饲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果汁等,保证热量供应。对于能自行进食的患者,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阶段提供合适的营养食物,保证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减退的特点,食物要易于消化。
2.营养补充: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充电解质等,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六、心理护理
1.关注患者情绪:脑出血患者常因突然发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老年患者可能因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产生消极情绪,要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鼓励。
七、康复护理前期准备
在病情稳定后,为后期康复做准备,如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等,防止肌肉萎缩,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儿童患者康复护理要遵循儿科康复的特点,循序渐进;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活动强度不宜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