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并发症
脑出血术后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感染性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各类并发症有其相应发生机制、表现及预防处理方式,如肺部感染因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等引发,需早期促进痰液排出等预防;颅内感染因手术创口等致病原体侵入,要严格操作规范等预防;再出血与术后血压波动相关,需密切监测并控制血压;消化道出血由应激性溃疡引起,要给予胃黏膜保护剂预防等;水电解质紊乱因呕吐、用药等导致,需监测并调整补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长期卧床等,要早期活动等预防。
一、感染性并发症
(一)肺部感染
1.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易滋生细菌引发肺部感染。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肺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长期卧床的患者,肺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风险增加。
2.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痰液性状改变,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等。
3.预防与处理:术后早期鼓励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病情允许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必要时行气道雾化等。若发生感染,需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
(二)颅内感染
1.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因手术创口、脑脊液漏等原因,可能导致细菌等病原体侵入颅内引起感染。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更高;儿童患者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也需重点防范。
2.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
3.预防与处理:严格手术操作规范,减少创口感染风险;密切观察患者术后体温、意识等变化。一旦怀疑颅内感染,需及时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二、再出血
1.发生机制:术后血压波动是再出血的重要诱因。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术后血压控制不佳,脑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易导致血管破裂再出血;年轻患者若本身存在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病变,也可能在术后出现再出血情况。
2.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肢体瘫痪程度加重等表现。
3.预防与处理:密切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需更加精细地管理血压。一旦发生再出血,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再次手术等。
三、消化道出血
1.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术后处于应激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应激性溃疡;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脑出血术后一般较少使用此类药物,此处主要是术后应激因素)也可能增加风险,但主要还是以应激因素为主。
2.表现: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3.预防与处理:术后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若发生消化道出血,需禁食、应用抑酸药物、止血等治疗,严重时需输血等支持治疗。
四、水电解质紊乱
1.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患者因呕吐、发热、应用利尿剂等原因,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例如,大量呕吐可导致钾、钠等电解质丢失;长期应用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钾血症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发生紊乱;儿童患者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若补液不当等也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
2.表现:可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精神症状等不同表现,具体取决于紊乱的类型和程度。
3.预防与处理:术后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如出现低钾血症,可适当补充钾盐,但需注意补钾速度和剂量等;对于低钠血症等也需针对性地进行补液调整等处理。
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肥胖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老年患者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因素,也较易发生。
2.表现:患者可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表现。
3.预防与处理: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被动或主动活动,穿戴梯度压力袜等。若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给予抗凝等治疗,但需注意脑出血术后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获益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