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死亡率
急性脑出血总体死亡率较高,受年龄、出血部位与出血量、基础疾病、救治时机等因素影响,降低死亡率需早期识别快速转运及医院内及时救治,老年和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脑出血总体死亡率情况
急性脑出血的死亡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其死亡率较高。据相关研究统计,在急性期(发病后24小时内至1周内),急性脑出血的死亡率大约在30%-40%左右。这是因为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压迫脑组织,影响重要神经功能的正常运作,如呼吸、心跳中枢等受到影响时,会直接危及生命。
二、影响急性脑出血死亡率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患急性脑出血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包括脑血管的弹性下降、血管壁脆弱等,而且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脑出血后的病情进展,增加死亡风险。例如,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急性脑出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40-60岁的中年患者。
儿童患急性脑出血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脑组织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脑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更具破坏性,而且儿童的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死亡率也不容小觑,不过总体发病率低导致其在整体急性脑出血死亡率统计中占比相对小,但病情往往较为危急。
(二)出血部位与出血量因素
出血部位:如果脑出血发生在脑干等重要功能区,死亡率通常较高。因为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血压等重要生理功能,此处的出血会迅速影响这些基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患者很快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而发生在大脑非重要功能区的脑出血,相对来说死亡率可能较低。
出血量:出血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当出血量超过30-40ml时,颅内压会急剧升高,形成脑疝的风险极大,脑疝一旦形成,会进一步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往往预后极差,死亡率显著增加。例如,出血量超过60ml的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
(三)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脑出血后血压难以有效控制,会导致再次出血或加重出血部位的损伤,从而提高死亡率。据统计,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比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高约2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管病变,且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脑组织的修复和代谢,使脑出血后的恢复更加困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感染等,进而影响死亡率。
(四)救治时机因素
发病后救治时机越晚,死亡率越高。因为脑出血发生后,脑组织会迅速受到损伤,时间就是大脑,及时的救治能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等,挽救患者生命。如果患者发病后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得到救治,脑组织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不可逆损伤,死亡率会大幅上升。
三、降低急性脑出血死亡率的相关措施
(一)早期识别与快速转运
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早期识别急性脑出血的症状,如突发的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快速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快速转运能够为后续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二)医院内的及时救治
到达医院后,应迅速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以明确脑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等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如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本身基础疾病多,在救治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差,营养状况不佳会影响恢复。并且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死亡风险。
(二)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脑出血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儿童的呼吸系统相对脆弱,脑出血后可能会出现呕吐等情况导致误吸,所以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在救治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精确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等,但要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不恰当的用药方式。同时,要给予儿童患者足够的心理关怀,因为儿童可能会因为疾病产生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也会影响其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