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护理问题及措施
脑出血常见护理问题包括颅内压增高、营养失调、皮肤完整性受损、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等,针对颅内压增高需体位护理、病情观察、避免诱因;营养失调要进行饮食评估计划与营养支持实施;皮肤完整性受损需体位变换、皮肤护理、压疮预防处理;肺部感染要呼吸道护理、吸痰操作、环境管理。
一、脑出血常见护理问题及对应措施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
1.护理问题: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严重时可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2.措施:
体位护理: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对于有昏迷等情况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在调整体位时要轻柔,避免加重脑出血或导致其他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体位,确保安全且有利于病情恢复。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若发现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等异常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观察的细致程度和重点需相应调整,儿童因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加强巡视。
避免诱因: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如乳果糖等,帮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引起的颅内压波动。在照顾老年患者时,要特别注意其排便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胃肠蠕动相对较慢,更易发生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非药物方式辅助预防便秘,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
(二)营养失调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
1.护理问题:脑出血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消耗以及可能存在的吞咽困难等情况,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调。
2.措施:
饮食评估与计划:对于能吞咽的患者,评估其饮食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可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在为儿童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确保营养均衡且适合儿童的消化能力。
营养支持实施:鼻饲时要注意操作规范,控制鼻饲液的温度、速度和量。一般鼻饲液温度保持在38°-40°,速度不宜过快,开始时每次100-200ml,以后逐渐增加到300-500ml,每天4-6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鼻饲的相关细节,防止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并发症。
(三)皮肤完整性受损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
1.护理问题: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尤其是身体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等。
2.措施:
体位变换: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更换受压部位,防止局部长期受压。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等辅助器具。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相对娇嫩,翻身时更要小心,可选择合适的翻身设备或借助他人协助进行规范翻身。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身,尤其是多汗部位。对于易出汗的患者,可使用爽身粉等保持皮肤干爽,但要注意避免爽身粉进入呼吸道。在照顾老年患者时,要特别注意其皮肤的保湿,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水分含量相对较少,更容易干燥,可使用合适的皮肤保湿剂。
压疮预防与处理: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措施。若发现皮肤有发红等早期压疮迹象,要增加翻身次数,加强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已经发生的压疮,要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创面换药等。
(四)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
1.护理问题: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2.措施:
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患者,定时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手法正确,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对于儿童患者,拍背力度要适中,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拍背方式。
吸痰操作:必要时进行吸痰,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吸痰前要先给患者吸氧,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对于老年患者,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因吸痰引起缺氧等不良反应。
环境管理: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度维持在18°-22°,湿度在50%-60%。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病菌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