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心慌气短怎么办
贫血会致心慌气短,原因包括缺铁性、巨幼细胞、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初步应对需休息、吸氧,进一步就医要做血常规、血清铁等检查,不同类型贫血处理不同,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明确贫血心慌气短的原因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当发生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会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缺氧,心脏为了代偿缺氧状况,会加快跳动来增加供血,从而出现心慌的表现;同时,机体缺氧也会引发气短症状。常见的导致贫血的原因有:
缺铁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如素食人群铁摄入相对较少)、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或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都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引起。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叶酸也与DNA合成有关,缺乏时会导致骨髓造血细胞DNA合成障碍,引起巨幼细胞贫血,长期酗酒、胃肠道疾病等可能导致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感染、药物等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与遗传、化学毒物、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初步应对措施
休息:出现心慌气短时应立即停止剧烈活动,坐下或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缓解不适症状。例如,贫血患者在日常活动中若出现心慌气短,应找合适的地方坐下休息,避免因继续活动加重缺氧情况。
吸氧:有条件时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比如,严重贫血伴有明显心慌气短的患者,吸氧能快速缓解缺氧带来的不适。
三、进一步就医检查与明确诊断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大致程度。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诊断为贫血,血红蛋白浓度越低通常提示贫血越严重。
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测定:对于缺铁性贫血可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铁蛋白常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可检测叶酸和维生素B水平,若叶酸或维生素B水平降低则支持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骨髓穿刺检查:当贫血原因不明确时,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情况,有助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
四、针对不同类型贫血的处理原则
缺铁性贫血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以动物肝脏为例,每100克猪肝中含铁量较高,适当食用有助于补充铁元素。
补充铁剂: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等,但需注意铁剂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巨幼细胞贫血
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根据缺乏情况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口服叶酸等。例如,因胃肠道疾病导致吸收不良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肌内注射维生素B来纠正缺乏。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溶血性贫血
去除诱因:如停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
再生障碍性贫血
支持治疗:包括保护措施,如预防感染、避免出血等;对症治疗,如纠正贫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等。
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贫血可能与营养不良、先天性疾病等有关,若儿童出现心慌气短伴贫血,要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就医明确贫血原因。比如,婴幼儿贫血可能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需尽早诊断和治疗。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贫血状况。
孕妇:孕妇贫血较为常见,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出现心慌气短时要及时就医。孕妇贫血多与缺铁等有关,要注意饮食中铁等营养物质的补充,同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相关营养素,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贫血可能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如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出现心慌气短时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治疗贫血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