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过氧化物酶体病,因ABCD1基因编码突变致长链脂肪酸堆积引发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儿童型(510岁发病,有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和成年型(20岁后发病,以认知等功能减退为主)。诊断靠血浆极长链脂肪酸检测、基因检测及头颅MRI。目前无根治法,主要对症支持治疗。儿童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等,女性携带者需产前诊断等,早期诊断和综合对症支持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AID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概述
AID即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过氧化物酶体病。其主要是由于编码过氧化物酶体膜上转运长链脂肪酸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ALDP)的ABCD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长链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尤其是脑白质和肾上腺皮质中堆积,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基因因素:ABCD1基因位于Xq28,男性因为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该基因发生突变则更容易发病,而女性为携带者,发病相对较少。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会导致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
脂肪酸代谢因素:正常情况下,长链脂肪酸需要通过ALDP转运进入过氧化物酶体进行β氧化代谢。当ABCD1基因缺陷时,长链脂肪酸转运障碍,在体内蓄积,对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等组织造成损伤。在儿童期发病的患者,往往在婴幼儿时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体内长链脂肪酸逐渐蓄积,开始出现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的表现。
二、临床表现
(一)神经系统表现
儿童型:多在510岁发病,早期可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改变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等。例如,患儿可能逐渐无法正常行走,出现步态不稳,精细运动能力下降,如不能顺利拿取物品等。
成年型:发病年龄较晚,一般在20岁以后,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主要以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精神症状等为主。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
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表现为全身皮肤,尤其是暴露部位、摩擦部位色素加深;还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低血压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
三、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血浆极长链脂肪酸(VLCFA)检测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患者血浆中二十六烷酸(C26:0)、二十四烷酸(C24:0)及其与二十四烷酸的比值(C26:0/C24:0)显著升高。对于男性患儿,若血浆VLCFA明显升高,结合临床表现高度怀疑ALD。
基因检测:通过对ABCD1基因进行测序,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从而确诊ALD,并且能区分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儿童型ALD患者中,头颅MRI具有特征性表现,可见双侧枕叶、顶叶白质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病灶可呈蝶翼状分布等,随着病情进展,病灶会逐渐累及其他脑区。
四、治疗现状
目前对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治疗。例如,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来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对于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进行康复训练等对症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由于ALD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且要注意训练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同时,基因检测对于儿童患者的家庭遗传咨询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家族其他成员了解遗传风险。
(二)女性携带者
女性携带者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遗传给子代的风险。在孕期需要进行产前诊断,通过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等方法检测胎儿的ABCD1基因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生活方式方面,女性携带者没有特殊的禁忌,但需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因为虽然一般不发病,但仍可能存在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
总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和综合的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