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康复训练
脑出血病人康复训练需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功能(坐位、站位平衡训练)、言语功能训练,注意安全第一、循序渐进、综合康复,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及心理等综合措施促进康复。
脑出血病人康复训练需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功能(坐位、站位平衡训练)、言语功能训练,注意安全第一、循序渐进、综合康复,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及心理等综合措施促进康复
一、康复训练的时机
一般来说,脑出血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后,根据其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启动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逐步开展。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需关注自身激素等因素对身体恢复的可能影响,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要在康复训练同时积极纠正,以促进康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病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1.肢体运动功能训练
良肢位摆放:早期卧床时就要注意正确的肢体摆放,如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仰卧位时,头部垫枕,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手指伸展,下肢膝关节下垫小枕头使其微屈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特点轻柔摆放良肢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患者因肌肉力量等下降,更要准确摆放以预防关节挛缩等问题。
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肘、腕、指关节以及髋、膝、踝关节等,每个关节活动要缓慢、平稳,每个方向活动5-10次,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时动作需轻柔,依据其骨骼肌肉发育情况适度操作;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关节的柔韧性等,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关节损伤。
主动运动:当患者病情允许时,逐步引导进行主动运动,如鼓励患者尝试自己抬手、握拳、伸腿等动作,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其实际能力调整主动运动的难度,比如年轻且基础病史少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2.平衡功能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先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患侧肢体负重坐位等。可以通过让患者双手前伸、左右转头等方式训练其坐位平衡能力。儿童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时要确保其座椅安全稳定,老年患者要防止因平衡能力差导致摔倒等意外。
站位平衡训练:在患者能较好完成坐位平衡后,进行站位平衡训练,包括无辅助站位、患侧下肢部分负重站位、完全负重站位等,可借助平衡板等辅助器具进行训练。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在站位平衡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防护,比如女性患者在平衡能力较弱时需有人在旁保护,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防止因血压波动导致头晕等情况。
3.言语功能训练:如果脑出血导致患者出现言语障碍,要进行言语功能训练。对于儿童患者,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训练,如发音训练、词汇训练等;成年患者则根据其言语障碍的具体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像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构音器官运动训练,感觉性失语患者进行听理解训练等。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被动运动还是主动运动,都要注意保护患者,避免受伤。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训练环境的安全,去除可能导致受伤的障碍物;老年患者要防止在训练中摔倒,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
2.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不能急于求成,以免患者身体无法承受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速度不同,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训练进度,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快,可以适当加快训练节奏,但也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老年患者则要缓慢推进。
3.综合康复
康复训练不仅仅是肢体运动方面的训练,还需要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如进食、穿衣、洗漱等训练,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日常生活。同时,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如因脑出血导致抑郁等情绪,要配合心理疏导等综合康复措施,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情绪方面更需要关注和安抚,老年患者也可能因身体功能下降出现心理变化,要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