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临床表现
脑卒中临床表现多样,急性起病症状有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麻木、面部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还有突发眩晕、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等;不同类型脑卒中具特异性表现,缺血性脑卒中如TIA症状可恢复,脑梗死依血管闭塞不同症状有别,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活动或激动时发病,症状数分钟到数小时达高峰,小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典型表现;不同人群表现也有特点,老年人症状可能重且不典型,年轻人相对少见但近年增多,有特殊病史人群发病情况因病史而异,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一、急性起病症状
1.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数脑卒中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比如患者可能发觉一侧手臂无法正常抬起,或者一侧腿部行走时发软、拖拽,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侧肢体的运动控制。也可能表现为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像说话时嘴角不自觉向一侧歪斜,流口水等,这是面神经受累的表现。还可能出现言语不清,即患者想表达但说不清楚,或理解他人话语困难,这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2.其他急性症状:部分患者会突发眩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天旋地转,常伴有恶心、呕吐,这可能是由于脑卒中影响了脑部的平衡调节中枢。有的患者会突然出现视力障碍,如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这是因为供应眼部的血管或视觉中枢受影响。严重者会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这提示脑部大面积受损或重要部位受影响,病情危急。
二、不同类型脑卒中的特异性表现
1.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症状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TIA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病后症状常在数小时到数天内逐渐进展,不同血管闭塞导致的症状有所不同。例如,颈内动脉闭塞可引起同侧视力障碍及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大脑中动脉闭塞最为常见,可导致对侧面部和上肢为主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可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共济失调等,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常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患者头痛剧烈,常为全头部疼痛,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及颅内压升高所致。呕吐也较为常见,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血压往往明显升高,这是机体为了维持脑部灌注压的一种代偿反应。小脑出血主要表现为突发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而无明显肢体瘫痪,严重时可压迫脑干导致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呈爆炸样,可放射至颈部、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还可能有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这是因为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引起。
三、不同人群临床表现特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些疾病会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且老年人脑血管弹性较差,侧支循环建立相对困难,一旦发生脑卒中,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相对较慢。例如,同样是脑梗死,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大面积梗死,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高。在临床表现上,可能症状不典型,比如仅表现为精神萎靡、认知功能下降、跌倒等,容易被忽视。
2.年轻人:年轻人发生脑卒中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常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过度肥胖、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存在先天性血管病变等原因。年轻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好,侧支循环建立能力较强,所以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部分年轻人发病前可能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等,若不重视,病情可能迅速进展。
3.特殊病史人群: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房颤患者,容易形成心源性栓子,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导致脑栓塞,发病急骤,症状严重。有高血压病史者,血压控制不佳时,脑出血风险增加,发病时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可能更突出。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发生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能更明显,且血糖波动会影响病情恢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温馨提示:对于任何人,一旦出现上述脑卒中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以及生活方式不良的年轻人,更要提高警惕。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