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的并发症
脑出血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感染(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切口感染)、脑积水、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再出血与血压控制、手术损伤、凝血功能等相关,表现为头痛加剧等;感染中肺部感染因长期卧床等引发,颅内感染与无菌操作等有关,切口感染与营养、护理等相关;脑积水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有不同表现;应激性溃疡因机体应激,有呕血黑便等;深静脉血栓因长期卧床等,可致肺栓塞。
一、再出血
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术后血压波动较大,过高的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手术部位血管破裂再出血;另外,手术操作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引发再出血。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血压波动,增加再出血风险;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术后再出血概率高于血压控制平稳者;若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如血友病等,术后再出血可能性显著升高。
表现及危害: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感染
肺部感染
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肺部感染;同时,患者手术创伤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易感性。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咳嗽反射不如年轻人灵敏,痰液排出困难;长期吸烟的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术后长期卧床且未进行有效呼吸功能锻炼的患者,肺部感染风险较高。
表现及危害: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表现,肺部感染会影响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加重缺氧状态,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颅内感染
发生机制:手术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术后脑脊液漏等情况,可导致细菌等病原体侵入颅内引发感染。
影响因素: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复杂程度高的患者颅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脑脊液漏未得到有效处理的患者,颅内感染几率增大;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表现及危害: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颅内感染会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等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切口感染
发生机制:手术切口在术后若受到污染,如细菌侵入等,可引发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患者营养状况差,如存在低蛋白血症等,会影响切口愈合,增加切口感染风险;肥胖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也容易引发感染;术后切口护理不当,如换药不及时等,也易导致切口感染。
表现及危害:切口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可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切口感染会延迟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若感染扩散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三、脑积水
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可能因血液、炎症等因素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从而引起脑积水。
影响因素: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概率相对较高;手术区域存在较多凝血块等异物,影响脑脊液正常循环的患者,脑积水风险增加;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脑积水可能会导致头颅进行性增大等特殊表现,而成年患者脑积水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等。
表现及危害:患儿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前囟膨隆等表现,成人可出现头痛、呕吐、认知障碍等表现,脑积水会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损害脑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四、应激性溃疡
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
影响因素: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的风险更高;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也易诱发应激性溃疡;年龄较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更为强烈,更易出现应激性溃疡。
表现及危害: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整体康复,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五、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机制:脑出血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同时手术创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肥胖患者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术后未早期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显著增加。
表现及危害:患者下肢可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怒张等表现,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