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怎么回事
缺血性结肠炎是结肠血液供应不足致缺血性损伤的疾病,病因有血管因素(动脉硬化、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低血压、低血容量);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等;诊断靠结肠镜、血管造影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预后因病情而异;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防基础病,心血管病患者防血栓等,儿童发病症状不典型需密切关注。
一、病因
1.血管因素
动脉硬化:中老年人多见,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结肠动脉管腔狭窄,如肠系膜下动脉等供应结肠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流减少。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内,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变窄,影响结肠的血液灌注。
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到供应结肠的血管;或者结肠局部血管内形成血栓,阻断血流。这在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或血液高凝状态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2.血流动力学改变
低血压:严重的低血压状态,如大量失血、休克、大手术等导致全身血压降低,使得结肠的血液灌注不足。例如,患者经历大失血后,血压下降,结肠的小血管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流,从而引发缺血性结肠炎。
低血容量:大量呕吐、腹泻导致机体脱水,血容量减少,也会影响结肠的血液供应。比如夏季高温天气,长时间腹泻的患者,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出现低血容量,进而引发结肠缺血。
二、临床表现
1.腹痛
多为突发的左下腹或左下腹部绞痛,疼痛程度不一。这是因为结肠缺血后,肠道平滑肌缺血缺氧,引起痉挛性疼痛。例如,患者可能感觉腹部有一阵一阵的剧烈疼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在左下腹区域。
2.腹泻
一般为稀便或血便,血便可为少量鲜血,也可为果酱样便等。这是由于结肠黏膜缺血损伤后,出现渗出、糜烂甚至溃疡,导致肠道黏膜出血,混合在粪便中排出。比如患者大便中可见明显的血丝,或者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
3.其他表现
病情较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轻度腹泻等;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腹胀、腹肌紧张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了肠坏死等严重情况。例如,当出现腹肌紧张时,提示可能存在腹膜炎,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表现。
三、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在结肠镜下可观察到结肠黏膜的典型改变,如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例如,病变区域黏膜呈片状充血,周围黏膜正常,或者可见到溃疡形成,溃疡的形态、大小等有一定特征。
2.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可显示结肠动脉的狭窄、阻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结肠动脉的血流情况,若发现某支动脉狭窄或阻塞,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清晰显示结肠血管的形态,帮助判断血管是否存在病变。例如,CTA可以三维重建血管图像,直观地看到结肠动脉的走行和是否有狭窄等异常。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等情况,如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因休克导致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需要积极抗休克治疗,快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药物治疗: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例如,可以使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结肠的血液灌注,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
手术治疗:当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术等。
2.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症状可缓解,结肠黏膜可逐渐修复。但如果病情延误,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则较差。例如,及时发现并治疗的轻症患者,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症状可改善;而出现肠坏死等严重情况的患者,预后不良,可能危及生命。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脂等。定期体检,关注肠道健康,一旦出现腹痛、腹泻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有心血管基础疾病人群
如心房颤动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用抗凝药物等,预防血栓形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出现低血压、低血容量等情况。如果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排查是否为缺血性结肠炎,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血管栓塞等导致结肠缺血的风险更高。
3.儿童
儿童患缺血性结肠炎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儿童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排便情况、腹部表现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尽快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的肠道功能和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