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怎么引起的
多种因素可导致肝损伤,药物因素中各类药物、中药均有肝损伤风险,不同人群易感性不同;酒精因素中长期大量饮酒可通过代谢产物等机制致肝损伤,不同年龄、性别风险有差异;病毒感染因素中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可引发肝损伤,不同年龄、家族史人群风险不同;自身免疫因素中自身免疫性肝炎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女性易感性较高;其他因素中代谢性因素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因素致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性代谢疾病,不同人群风险特点各异。
一、药物因素
1.各类药物的肝损伤风险: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伤,如抗生素中的异烟肼,有研究表明异烟肼导致肝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1%-1%,其机制可能是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可通过免疫介导的机制引起肝损伤;抗肿瘤药物中的甲氨蝶呤,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约有5%-15%的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药物抑制了肝细胞的代谢功能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肝损伤的易感性可能不同,儿童的肝脏代谢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相对更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老年人肝脏的储备功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减弱,也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肝损伤的风险也会增加。
2.中药的肝损伤风险:部分中药也可能导致肝损伤,如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中药,像千里光、菊三七等,这类中药可引起肝小静脉闭塞病,其损伤机制与生物碱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以及诱发免疫炎症反应有关。不同性别对中药肝损伤的易感性可能无明显差异,但有基础肝病的人群使用中药时需更加谨慎,因为本身肝脏功能已受损,再受中药影响可能加重肝损伤。
二、酒精因素
1.酒精导致肝损伤的机制:长期大量饮酒是引起肝损伤的重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首先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导致肝细胞氧化应激增加,破坏肝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器,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同时,乙醛还会引起免疫炎症反应,激活库普弗细胞等,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损伤肝细胞。从年龄角度看,成年人长期大量饮酒更容易引发酒精性肝病,儿童由于肝脏发育未成熟,一般不建议饮酒;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饮酒量,所以男性因酒精导致肝损伤的风险可能相对略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会面临较高的肝损伤风险。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如本身患有乙型肝炎等疾病,再加上饮酒,会显著加重肝脏的损伤程度。
三、病毒感染因素
1.病毒性肝炎对肝的损伤: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可引起肝损伤。以乙型肝炎为例,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部分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进而影响肝脏的长期健康;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感染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肝炎等严重情况。男性和女性在病毒性肝炎导致肝损伤的易感性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基础肝病家族史的人群感染相关病毒后,肝损伤的进展可能会更快。
四、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破坏、炎症反应等。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患病,女性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概率相对较高,约为男性的2-4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肝损伤的风险会增加。
五、其他因素
1.代谢性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肝损伤,多见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游离脂肪酸增加,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也容易引发肝脏脂肪沉积和损伤。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代谢性相关的肝损伤;男性和女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肥胖的女性可能因为雌激素等因素影响,肝损伤的进展可能有一定特点。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代谢指标,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可导致肝损伤,如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ATP7B基因缺陷,导致铜代谢障碍,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等。这种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时期发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症状等,成年人发病可能以肝脏症状为主。男性和女性在遗传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易感性上无明显差异,但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要进行基因筛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