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与营养支持、抑制胰液分泌(抑酸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治疗、内镜或手术治疗,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如老年要兼顾基础病,儿童控补液量和药物剂量,妊娠综合考虑多方面兼顾孕妇胎儿需求。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电解质等指标,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因为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及时监护能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例如监测血淀粉酶、脂肪酶变化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通过持续监测及时了解病情进展。
2.禁食、胃肠减压:禁食可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胃肠减压能减轻腹胀,减少胰酶的刺激和胰液的反流,有利于胰腺炎症的控制。对于腹痛、腹胀明显的患者尤为重要,一般需禁食1-3天,待腹痛、呕吐基本缓解后可考虑逐步恢复饮食,但要从少量低脂、低糖流质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调整饮食。
二、液体复苏与营养支持
1.液体复苏:
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炎症反应、呕吐等可能导致大量液体丢失,需要积极进行液体复苏。一般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需要大量液体复苏,初始复苏目标是在24小时内补充足够的液体以恢复组织灌注,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调整补液量和速度。例如中心静脉压正常、尿量充足(每小时≥0.5ml/kg)提示补液合适。
2.营养支持:
早期营养支持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很重要,能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在患者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可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营养制剂应选择适合胰腺炎患者的配方,保证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供应。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不足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补充。
三、抑制胰液分泌
1.抑酸药物: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维持胃内pH值在4以上,从而减少胰液分泌的刺激因素。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液分泌,减少胰酶合成,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可通过静脉持续泵入,适用于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能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
四、抗感染治疗
1.抗菌药物应用:
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通常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感染。一般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等。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情况等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疗程。例如在胆源性胰腺炎中,肠道细菌易位可能导致胰腺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要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防止菌群失调等问题。
对于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一般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但如果出现感染迹象,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需根据情况使用抗菌药物。
五、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在适当时机可采用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内镜治疗手段,解除胆道梗阻,例如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内镜取出胆管内的结石等梗阻因素,缓解胆道梗阻,从而治疗急性胰腺炎。
2.手术治疗: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例如当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时,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并充分引流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但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液体复苏时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力衰竭;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使用抑酸药物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营养支持时要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调整营养制剂的配方和摄入量。
2.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液体复苏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儿童用药禁忌和剂量调整,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营养支持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营养需求进行个体化调整,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妊娠周期、胎儿情况和孕妇病情。在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时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需求;药物使用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状况,必要时可能需要在保证孕妇病情控制的前提下,根据妊娠情况采取相应的产科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