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卒中呢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致脑组织损伤,具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分缺血性(约占70%80%,如脑梗死等)和出血性(约占20%30%,如脑出血等)。常见症状因类型而异,缺血性多有肢体无力等,出血性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等。病因涉及血管壁、心脏及血液成分等病变。预防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相关事项,降低发病风险。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二、脑卒中的类型
1.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软化等。其中,脑梗死最为常见,主要因脑部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进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据统计,约70%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
2.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原因引起,血压突然升高致使脑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常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20%30%。
三、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1.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急性患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肢体无力,也可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2.出血性脑卒中症状: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常见,患者常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偏”综合征)。
四、脑卒中的常见病因
1.血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结核、梅毒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药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及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
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增加和出血倾向,如应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五、脑卒中的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普通高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一般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年龄>65岁)收缩压一般应降至150mmHg以下。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及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控制。
高血脂: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及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达标,以降低脑卒中风险。
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一般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指标达标,综合管理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脑卒中的发生。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人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
适量运动:采用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性。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考虑自己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订运动方案。一般每周应至少进行34次、每次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d,女性减半。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脑卒中风险更高。除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外,日常活动应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因跌倒可能加重脑卒中后的损伤。在季节交替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压波动。由于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减弱,用药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2.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血压波动引发脑卒中。日常生活中要定期测量血压,做好记录,以便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3.糖尿病患者:要更加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大幅波动。注意足部护理,因糖尿病患者神经和血管病变,足部受伤后不易察觉且愈合慢,易引发感染,增加脑卒中风险。
4.孕妇:孕期身体生理变化大,要定期产检,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适当运动和合理饮食,避免体重增长过快。若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排除脑卒中风险。同时,孕期用药需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