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怎么回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累及免疫系统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与遗传学因素有关,有一般症状、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通过血液学、骨髓穿刺活检、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原则,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注意相应特点及事项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定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免疫系统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累及成熟B淋巴细胞,也有少数累及T淋巴细胞的情况,其特征是克隆性小淋巴细胞增殖,这些细胞蓄积于血液、骨髓和淋巴组织中,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二、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因素
1.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有13号染色体缺失,约见于50%-60%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3q14缺失与预后较好相关;11号染色体长臂缺失(11q-)约占10%-20%,往往提示预后较差;17号染色体短臂缺失(17p-)约占5%-10%,患者预后更差,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等。
2.基因突变:例如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情况,存在IgVH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无突变者预后较差;另外,TP53基因突变也常与17p-相关,导致肿瘤细胞对多种治疗药物耐药等。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1.无症状期: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因体检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而就诊。
2.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倦、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消耗机体能量及产生一些代谢产物等因素导致。
(二)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多见,淋巴结质地较硬,无压痛,可活动或融合成块等。
(三)肝脾肿大
脾脏肿大较为常见,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肝脏肿大相对少见,若出现明显肝脾肿大往往提示疾病处于进展期。
四、诊断方法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通常>10×10/L,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常>50%,绝对值可>5×10/L,且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2.血生化:部分患者可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若有肝脾累及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
(二)骨髓穿刺活检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受抑制。
(三)免疫表型分析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典型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表达CD19、CD20、CD5、CD23等,而CD10、FMC7往往呈阴性等,以此来与其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鉴别。
(四)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情况,以及基因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或疾病处于早期、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象、淋巴结及肝脾情况等,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二)化疗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等,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控制病情,但化疗会带来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权衡利弊。
(三)靶向治疗
例如针对17p-患者可使用伊布替尼等靶向药物,伊布替尼通过抑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发挥作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但可能会有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且有合适供体的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有可能治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但移植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在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上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二)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极为罕见,治疗上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在使用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进行剂量计算,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月经、生育等问题,例如化疗可能会导致卵巢功能受损,影响生育,在治疗前可与患者充分沟通相关风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可考虑在合适时机保存生育力等;靶向药物的使用也可能会对女性内分泌等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关注。
(四)有基础病史患者
如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等,需加强心血管监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警惕药物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