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量
出血量评估可通过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等进行,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评估各有特点,儿童表达能力差、血容量少耐受差,老年人代偿功能减退、指标变化不典型,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结合自身疾病综合判断出血量。轻度出血失血量<500ml,中度500-1000ml,重度>1000ml;Hb、HCT测定可辅助判断,内镜可辅助观察出血情况。
一、出血量的评估方法
(一)根据症状评估
1.轻度出血:失血量一般小于500ml,患者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轻度贫血表现,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多无明显异常。对于年轻、无基础疾病的患者,轻度出血可能仅表现为黑便,而心率、血压等变化不显著;但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较早出现心率增快等代偿表现。
2.中度出血:失血量在500-1000ml之间,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脉搏细速等表现,收缩压可正常或轻度下降,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例如,中青年患者中度出血时,可能会感觉站立时头晕明显,心率可能增快至100-120次/分左右。
3.重度出血:失血量大于1000ml,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低于80mmHg以下)、心率快而弱(心率大于120次/分)等。老年患者重度出血时,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休克症状可能出现得更迅速且更严重,可能很快陷入昏迷等严重状态。
(二)实验室检查评估
1.血红蛋白(Hb)测定:轻度出血时,Hb可无明显下降或轻度下降,一般Hb在100-120g/L左右;中度出血时,Hb多在70-100g/L;重度出血时,Hb可低于70g/L。但需要注意的是,Hb的变化有一定滞后性,因为出血后机体有一个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过程,不能仅依据单次Hb结果判断出血量,需要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例如,在急性大量出血早期,Hb可能还未及时下降,之后才会逐渐降低。
2.红细胞比容(HCT):HCT的变化与Hb类似,轻度出血时HCT轻度降低,中度出血时HCT中度降低,重度出血时HCT显著降低。HCT能更直观反映血液浓缩程度,对于评估出血量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重度出血患者HCT可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提示血液稀释程度严重。
(三)内镜等检查辅助评估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出血部位及出血情况,虽然不能直接精确计算出血量,但可以根据出血的表现(如活动性出血、陈旧性出血等)辅助判断出血量的大致情况。例如,内镜下看到有新鲜血液涌出,多提示为较大量的活动性出血;而看到陈旧性凝血块等,提示出血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可能相对前期有所减少,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二、不同人群出血量评估的特点
(一)儿童
儿童消化道出血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出血量评估需要更加谨慎。儿童轻度出血可能表现为黑便,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精神稍差、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中度出血时,儿童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哭闹不安、心率增快等,而且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出血就可能较快出现休克表现。例如,婴幼儿消化道出血,失血量达到50ml左右就可能出现明显的面色改变和心率变化。在评估儿童出血量时,除了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外,还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需要及时准确评估出血量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二)老年人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时,由于其机体代偿功能减退,出血量评估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老年人轻度出血可能就会出现较明显的头晕、乏力等症状,而且其心率、血压等变化可能不典型,不能仅依据心率增快等表现来准确判断出血量。例如,老年患者中度出血时,可能血压下降不明显,但已出现严重的贫血表现,Hb下降较为显著。在评估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贫血等)对出血量评估的影响,更注重通过多次实验室检查动态观察Hb等指标的变化来准确判断出血量。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1.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人群:这类人群消化道出血时,由于本身存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变,出血量评估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消化道出血导致的失血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此时出血量评估不仅要关注失血对循环系统的直接影响,还要考虑其基础心血管疾病对机体代偿的限制。可能轻度出血就会诱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所以在评估出血量时,要更加谨慎,结合心血管系统的反应综合判断。
2.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人群:如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消化道出血时,出血倾向可能更明显,出血量评估除了考虑失血本身外,还要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少的出血量就会导致出血不易止住等情况,所以在评估这类人群的出血量时,要综合血液系统疾病的情况和失血的表现来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