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什么
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相关,有典型与并发症表现,依据血糖检测诊断,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管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发病因素包括遗传、不健康生活方式、年龄及其他疾病药物等,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及并发症表现,诊断靠血糖检测,治疗管理涵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妊娠期女性各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的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作用以及葡萄糖代谢等过程。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习惯是重要诱因。长期摄入过多的热量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过量摄入精制谷物、甜食等会使血糖快速升高,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
运动:缺乏体力活动也是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运动量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使脂肪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
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由于肥胖等因素的影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4.其他因素:某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但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仅表现为疲劳、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
2.并发症相关表现: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出现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糖尿病足可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血糖检测来诊断2型糖尿病,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1.空腹血糖测定: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随机血糖测定: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间)≥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如“三多一少”)。
四、治疗与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等;蛋白质占15%-20%,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20%-30%,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
运动锻炼: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体重管理:肥胖患者应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格列奈类药物(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GLP-1受体激动剂(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促进胰岛素分泌等)、DPP-4抑制剂(抑制DPP-4酶,增加GLP-1的活性)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
3.血糖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与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在管理上,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需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老年患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生活方式干预要注重安全性和可行性,运动应选择低强度、温和的方式,如散步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糖尿病中有部分患者产后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妊娠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要兼顾母婴安全,饮食控制要在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进行,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首选胰岛素治疗。



